黃仁勳 在 9 月的一次關鍵訪談中,Nvidia 行政總裁黃仁勳首次揭露其千億美元投資 OpenAI 背後的戰略思維,同時闡述了一個遠超華爾街預期的市場願景。這不只是一場技術討論,更是一堂關於如何在 AI 時代重新定義企業價值的商業課。
三條定律重塑競爭格局
深入探討市場機遇前,黃仁勳首先闡述了 AI 發展的新框架——三條擴展定律。第一是預訓練,讓 AI 記住和概括知識;第二是後訓練,像練習般反覆嘗試直至成功,這過程中訓練和推理經已整合;第三是推理,但不再是傳統的「一次性」回答,而是懂得思考、研究、核查事實的智能過程。
這個框架蘊含的商業意義極其深遠。當 OpenAI 擁有 8 億週活躍用戶,tokens 生成速率每幾個月就增倍時,除非計算性能以驚人速度提升,否則成本將持續攀升。這正是黃仁勳堅持年度發佈週期的原因——從 Kepler 到 Hopper 用了 10 年實現 10 萬倍提升,但 Hopper 到 Blackwell 僅用 1 年就實現 30 倍飛躍。這種加速度本身就是競爭優勢的體現。
被低估的市場機遇
當華爾街分析師預測 Nvidia 的增長將在 2027 年趨於停滯時,黃仁勳的回應充滿信心卻又發人深省。他指出全球數兆美元的現有計算基礎設施,正經歷一場根本性遷移——從通用計算轉向 AI 加速計算。這不是簡單的技術升級,而是一場與工業革命相當的範式轉變。
目前 AI 基礎設施的年度市場規模約 4,000 億美元(約港幣 3.12 兆元),但黃仁勳認為未來有望增長至少 10 倍。阿里巴巴行政總裁 Eddie Wu 近期宣佈,未來 10 年將把數據中心的計算能力提高 10 倍,這只是全球趨勢的一個縮影。當電機取代了人類體力勞動,AI 工廠如今正在增強人類智能——這個市場的潛力與全球 GDP 中約 50 兆美元(約港幣 390 兆元)的知識工作相關聯。
黃仁勳提供了一個簡單但有力的計算模型:假設為一位年薪 10 萬美元(約港幣 HK78萬)的員工,配備價值1萬美元(約港幣HK78,000)的 AI 工具,卻能讓其生產力提高 2 至 3 倍。這個投資回報率適用於每一個知識工作者,從軟件工程師到晶片設計師。Nvidia 內部已實現 100% 的 AI 覆蓋率,結果是更快的創新速度、更高的營收和更強的盈利能力。
為何投資 OpenAI 是最明智的決定
黃仁勳對於 Nvidia 參與「星際之門」(Stargate)項目的解釋,揭示了其投資哲學的核心。這個項目規劃建設 10 吉瓦規模的 AI 數據中心,相當於約 4,000 億美元(約港幣 3.12 兆元)的投資。但 Nvidia 與 OpenAI 的合作遠不止於此——還包括加速 Microsoft Azure 的建設、與 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 (OCI) 和 SoftBank 的合作,以及 CoreWeave 項目。這些已簽約的項目總計達數千億美元規模。
Stargate 的獨特之處在於,這是 Nvidia 首次直接協助 OpenAI 自建 AI 基礎設施,從晶片到 AI 工廠的各個層面提供支援。黃仁勳認為 OpenAI 很可能成為下一家兆元級超大規模企業,「是我們所能想像到的最聰明投資之一」。投資與收入完全脫鉤,黃仁勳甚至說唯一的遺憾是「我本該把所有錢都給他們」。Nvidia 同樣投資了 xAI、CoreWeave 等公司,這些投資都被證明「太明智了」。
OpenAI 正在經歷兩個指數級增長的疊加:用戶數量呈指數增長,每次使用所需的計算量也呈指數增長。傳統 AI 推理是「一次性」回答,但新一代推理已演變為「思考」——在回答前進行研究、核查事實並學習。這種範式升級使得推理需求預計將增長 10 億倍。
競爭優勢的本質:系統而非晶片
面對 Google TPU、Amazon Trainium 等 ASIC 晶片的競爭,黃仁勳提出了顛覆性觀點:即使競爭對手的晶片免費,客戶仍會選擇 Nvidia 系統。
核心邏輯在於電力限制。每個超大規模客戶都受限於可用電力,目標是從每瓦電力中獲得最高收益。由於摩爾定律失效,晶體管成本和功耗不再顯著改善,Nvidia 必須在演算法、模型、系統、軟件、網絡、晶片等整個堆疊上同時創新。從 Hopper 到 Blackwell 1 年內實現 30 倍性能提升,如果客戶選擇性能較低的晶片,即使免費,機會成本可能高達 30 倍收入損失——這是任何 CFO 都無法接受的商業決策。
極致協同設計意味著 Nvidia 現在每年製造 6 至 7 塊不同晶片,每一塊都作為系統的一部分協同工作。最近發布的 CPX 晶片專門用於上下文處理和影片生成,未來可能還有專門處理 KV 緩存的 AI 數據處理器。Nvidia 的視角已從單一 GPU 擴展到整個 AI 基礎設施。
這種能力本身也是 AI 賦能的結果。黃仁勳坦言:「沒有 AI,根本不可能構建出我們所構建的東西。」Nvidia 內部實現了 100% 的 AI 覆蓋率,每一位工程師和設計師都有 AI 協同工作,讓公司以更快速度製造更好的晶片。
關於 ASIC 的商業邏輯,黃仁勳提供了深刻的歷史視角。他曾在 LSI Logic 工作——這家最初發明 ASIC 概念的公司現已不復存在。原因在於當市場規模小時,作為承包商收取 50-60% 毛利率可行;但當市場變大,客戶會選擇自己製造,就像 Apple 的手機晶片。Google 的 TPU 成功正因為在市場爆發前就開始佈局——應該在市場增長之前建立,而不是等市場達到數兆美元時才以新進入者身份出現。對於現在才開始設計 ASIC 的公司,挑戰在於進入一個已經龐大且快速變化的市場。
開放生態系統戰略展現了 Nvidia 的另一面。公司發布了 NVLink Fusion 技術與 Intel 等競爭對手整合,並將 Dynamo 分解式 AI 工作負載編排工具開源,因為「未來的 AI 工廠是分解式的」。Nvidia 不要求客戶全部購買或購買整機架。「我唯一的請求就是在我們這裡買點東西。」
供需平衡:為何供過於求不會發生
當市場擔心 AI 基礎設施投資可能導致供過於求時,黃仁勳指出供過於求只有在三個條件全部滿足時才可能發生:所有通用計算都轉換為加速計算、所有推薦引擎都基於 AI、所有內容生成都由 AI 驅動。在此之前,「機會極低」。
目前絕大多數數據處理仍運行在 CPU 上。從 Databricks 到 Snowflake、Oracle 的 SQL 處理,這個龐大市場正準備遷移。整個生態系統都在增長——能源行業正在復興,核能、燃氣輪機等基礎設施公司表現出色,因為 AI 工廠需要龐大電力支援。
對於「循環收入」質疑的回應清晰有力。當媒體質疑 Nvidia 投資 OpenAI 而 OpenAI 又購買 Nvidia 晶片是否構成循環交易時,黃仁勳解釋:10 吉瓦約 4,000 億美元(約港幣 3.12 兆元),這筆資金主要由 OpenAI 的購售協議、股權募集和債務融資支援,是基於收入可信度的正常融資。投資與收入完全脫鉤。
Nvidia 處於供應鏈末端,只響應需求。供應鏈已準備就緒,隨時可增倍產能。真正的限制來自需求方,而目前計算資源處於短缺狀態。近年來華爾街每一項預測都低估了實際需求,這種趨勢還在持續。一個超大規模客戶的 CFO 道破真相:鑒於 Nvidia 晶片帶來的性能提升和電力限制,他們不得不升級。這不是技術選擇,而是商業必然。
與建設者共舞:規模與信任的力量
黃仁勳特別提到了 Elon Musk 的 Colossus 項目,稱讚其為「終極 GPU」——不是指技術,而是指整合能力。Musk 的優勢在於所有系統的相互依賴關係都在一個人腦中協調運作。「當願望被技能實現時,難以置信的事情就會發生。」黃仁勳甚至預測,「如果他比別人更早達到吉瓦級,我不會感到驚訝。」
但建設 AI 超級計算機是「無可置疑的人類有史以來最複雜的系統問題」。這也是為什麼規模和信任成為決定性因素。黃仁勳提出發人深省的問題:「誰會為一款剛剛流片的晶片下達 500 億美元(約港幣 3,900 億元)訂單,並啟動價值 500 億美元(約港幣 3,900 億元)的晶圓生產?」
對於 Nvidia,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架構經過充分驗證,客戶規模和供應鏈規模都令人難以置信。供應商願意為 Nvidia 預先投入數千億美元,因為他們相信 Nvidia 能夠交付。這種信任本身就是護城河。
**競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多,但也更困難。**晶圓成本在上升,除非在極大規模上進行協同設計,否則無法實現「X 因子」級別的增長。當客戶部署 1 吉瓦(40-50 萬塊 GPU)時,讓 50 萬塊 GPU 協同工作是一種奇跡。現在 Nvidia 每年處理 6 至 7 顆晶片,這不是在製造 ASIC,這是在建立 AI 工廠。
超越共識的願景
當被問及 5 年後的營收是否可能比 2025 年大 2 至 3 倍時,黃仁勳的回答既謙遜又充滿信心:「這是我們的機遇,機遇遠遠大於共識。」
這不是狂妄,而是基於對根本性變化的洞察。通用計算的終結、AI 基礎設施的興起、人類智能的增強——這些不是漸進式改善,而是範式轉變。黃仁勳提供了清晰的思考框架:第一,通用計算向加速計算遷移價值數兆美元;第二,超大規模計算從 CPU 轉向 GPU 又是數千億美元;第三,AI 增強全球 50 兆美元(約港幣 390 兆元)知識工作的潛力。
正如黃仁勳所言:「Meta 可能會超支 1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 億元)或更多,但這無關緊要。這對業務的未來至關重要。」在這場工業革命中,真正的風險不是投資過度,而是投資不足。那些將 AI 視為成本的企業,終將被那些將 AI 視為競爭優勢的企業超越。
這場訪談揭示的不只 Nvidia 的戰略,更是整個商業世界正在經歷的根本性重構。當 tokens 取代程式碼、AI 工廠取代傳統數據中心,我們正站在新時代的起點。而對於那些能夠看清這一趨勢並果斷行動的領導者來說,機遇遠遠大於共識所能想像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