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莎集團於 9 月 29 日宣布,將在 2030 年前削減 4,000 個全職職位,主要針對行政部門,此舉是該德國航空巨頭利用人工智能和數碼化轉型,提升營運效率策略的一部分。該計劃預計每年可節省約 3 億歐元(約港幣 HK$25.44 億元)成本,並將公司調整後營業利潤率目標由 8% 提升至 8-10%。
這項重組計劃於慕尼黑資本市場日公佈,標誌著漢莎集團加入了愈來愈多將 AI 視為重組策略關鍵因素的企業行列。本文將從三個角度分析:企業數碼化轉型的必要性、AI 對航空業勞動力市場的深遠影響,以及德國航空業面臨的競爭壓力。
企業轉型迫在眉睫:效率提升成生存關鍵
漢莎集團行政總裁 Carsten Spohr 在資本市場日坦承:「在財務表現方面,我們明顯落後於一些競爭對手」。該公司在 2024 年發布了兩次盈利預警,並將原定的 8% 營業利潤率目標推遲至本世紀後期。
此次裁員主要集中在德國總部,將透過數碼化、自動化和流程整合來實現。漢莎集團在聲明中表示:「集團正在評估哪些活動在未來將不再必要,特別是由於工作重疊。數碼化帶來的深刻變革和人工智能的日益應用,將在許多領域和流程中帶來更高的效率」。
根據數據,漢莎集團 2024 年擁有 101,709 名員工,營收達 376 億歐元(約港幣 HK$3,188.48 億元)。該公司預期透過這項重組計劃,在 2028 年實現調整後自由現金流超過 25 億歐元(約港幣 HK$212 億元)的目標。
AI 革命重塑航空勞動市場:專家預警職位變革
航空業正經歷由 AI 驅動的根本性變革。根據新加坡民航局報告,AI 和自動化可能重新設計高達 30% 的航空業職位。航空零售顧問公司 PROS 的 Surain Adyanthaya 指出,具備代理能力的 AI 系統正在根本性地改變工作場所動態。
Delta 航空的案例印證了這一趨勢,該公司計劃到 2025 年底透過 AI 管理 20% 的票價,展現了超個人化服務在航空業的快速普及。波士頓分析研究所數據顯示,AI 驅動的預測性維護系統可將意外維護事件減少高達 30%。
航空技術專家認為 AI 在航空業的應用仍處於起步階段,但管理層強調需要更廣泛的應用來提升效率。MHC Aviation 的分析指出,雖然 AI 可能減少一些傳統職位的需求,但也創造了新的機會,對 AI 專家、數據分析師和自動化工程師的需求正在增長。
德國航空業承壓:稅務負擔與競爭挑戰並存
德國航空業面臨嚴峻的營運環境。德國航空協會 (BDL) 警告,由於政府強加的成本激增,航空公司正在撤離德國。駐德國的飛機數量從 2019 年的 190 架降至今年的 130 架,導致約 10,000 個工作職位流失和每年 46 億歐元(約港幣 HK$390.08 億元)的經濟貢獻減少。
2024 年航空稅上漲對該行業造成重大衝擊,短途航班費用增加 25%,安全費用上漲 50%,使該行業在 2025 年的成本增加 44 億歐元(約港幣 HK$373.12 億元)。BDL 主席 Jens Bischof 表示:「自 2019 年以來,政府強加的費用已增加一倍多,促使航空公司愈來愈避開德國」。
與此同時歐洲航空市場正經歷激烈競爭。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 報告顯示,歐洲在 2024 年佔據 AI 航空市場的重要份額,該地區正在推進 AI 在航空領域的整合,並獲得強大的監管框架支援。市場預期從 2025 年到 2032 年將以 20.20% 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從 2024 年的 62 億美元(約港幣 HK$483.6 億元)增至 2032 年的 269.98 億美元(約港幣 HK$2,105.84 億元)。
未來展望:平衡創新與人力資本的戰略布局
漢莎集團的重組策略反映了航空業對成本效率的戰略轉向,但其長期成功將取決於該航空公司平衡技術創新與勞動力適應性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雖然面臨挑戰,該公司同時計劃在 2025 年僱用 10,000 名新員工,主要集中在機師、空中服務員和技術專家等營運職位。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 (IATA) 強調,未來 5 年技術採用的增加,預期將為航空業帶來新的效率。然而這也要求對勞動力進行技能再培訓,以適應數碼化轉型的需求。
這項重組計劃將如何影響漢莎集團在歐洲航空市場的競爭地位?AI 技術的普及是否真能彌補人力資源的減少,同時保持服務品質?隨著更多航空公司採用類似策略,整個行業將如何重新定義人機協作的最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