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企業趨勢資訊保安

美國 FCC 全面封殺中國檢測實驗室:75% 電子產品認證面臨重大洗牌


美國 FCC 全面封殺中國檢測實驗室:75% 電子產品認證面臨重大洗牌

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 (FCC) 9 月 8 日宣布啟動程序,撤銷七家由中國政府擁有或控制的測試實驗室認證,理由是國家安全考量。此舉標誌著美中科技對抗進入新階段,直接衝擊全球電子產品供應鏈。

FCC 主席 Brendan Carr 明確表示,「外國敵對政府不應該擁有或控制這些測試實驗室,因為這些實驗室負責測試並確保供美國市場使用的電子裝置安全」。根據 FCC 統計,約有 75% 的電子裝置在中國境內實驗室進行測試,這意味著此決定將對全球電子產品認證體系產生深遠影響。

政策落實加速:從規則制定到具體執行

FCC 此次行動並非突然決定,而是 5 月份通過最終規則的具體執行。該規則禁止被認定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風險的中國實驗室,測試用於美國市場的電子裝置,包括智能手機、相機及電腦等產品。

受影響的實驗室包括重慶資訊通訊研究院、中國品質認證中心車聯網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威凱檢測技術有限公司、萊茵技術-檢驗(寧波)有限公司、UL 美華認證有限公司、廣州賽西光電標準檢測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上海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和中檢集團南方測試股份有限公司。

FCC 同時指出,另外四家中國實驗室的認證自 5 月起已到期且不會續期,其中包括兩家曾申請延長認證的實驗室。這顯示美國對中國實驗室的限制措施正在逐步收緊,從政策制定快速轉向具體執行階段。

專家多角度解讀:安全威脅 versus 經濟衝擊

安全派觀點:FCC 主席 Carr 強調,這些實驗室「提供了進入美國電信基礎設施的門戶」。他指出,「不難想像,一個不可靠的實驗室——一個受外國敵對勢力控制的實驗室——可能會批准不安全的裝置進入美國市場」。

安全專家認為,FCC 早前調查發現,多家中國實驗室與中國共產黨有深厚聯繫,包括部分與國有企業或軍方相關的實驗室。這些實驗室在過去數年測試了數千件進入美國市場的電子裝置,形成潛在的安全漏洞。

經濟影響分析師則關注供應鏈重組成本。分析顯示,由於約 75% 的電子裝置在中國實驗室進行測試,企業需要尋找替代檢測機構。FCC 資料庫顯示,中國有 168 個認證測試實驗室,美國有 111 個,台灣有 114 個。這種不平衡可能導致檢測成本上升和交付時間延長。

中美科技博弈的歷史縱深與戰略考量

此次實驗室禁令是美國對華科技限制政策的最新延伸。時間軸顯示,2022 年 11 月 FCC 禁止華為和中興通訊新電信裝置的批准,同時阻止海康威視、大華技術等公司的電信和視像監控裝置。

2025 年 3 月,FCC 表示正在調查包括華為、海康威視、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在內的九家中國公司,以確定它們是否試圖規避美國限制。此次實驗室禁令進一步擴大了限制範圍,從裝置製造商延伸到檢測認證環節。

中國駐美大使館回應稱,中方反對美國「過度擴張國家安全概念,利用國家機構與長臂管轄打壓中國企業」,並表示「反對將貿易與科技問題政治化,用作政治工具」。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也敦促 FCC 不要採用進一步的限制措施。

從戰略層面看,美國正在構建「可信賴行為者」(trustworthy actors) 網絡,要求測試實驗室和電信認證機構不能有可能損害國家安全的所有權利益。這反映了美國對供應鏈安全控制的系統性思考。

企業轉型契機與全球認證體系重構

長期來看,這將推動全球電子產品認證體系的多元化發展。FCC 表示將「尋求提升美國測試和認證進口電子產品能力的方法」,這可能催生美國本土檢測產業的發展機會。台灣、日本、韓國等地區的檢測實驗室可能迎來業務增長機會。同時,歐洲認證機構也可能受益於全球供應鏈的重新配置。

從技術發展角度,此舉可能加速「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 趨勢,促使企業在盟友國家建立更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這不僅涉及製造環節,還包括研發、測試、認證等全產業鏈的重新布局。

 

資料來源:路透社,南華早報,PCMag

Tags : FCC中國實驗室供應鏈國家安全電子產品認證
Pierce

The author Pierce

喜歡尋找本地潛力 Startups 與讀者分享, 對企業資訊安全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