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機械人科技

中國人形機械人的高速發展 AI 創新與政策扶持雙引擎驅動,搶佔全球市場主導權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

 

近年來,人形機械人的發展突飛猛進,已迅速滲透至物流、製造業、醫療護理等多種商用領域。投資銀行高盛於 2024 年預測,全球人形機械人市場到2035年規模將達 380 億美元(約港幤2,980億元)。

 

有指人形機械人市場之所以能夠在短期內獲得高度成長,主要有兩大推動力:

(一) 勞動力減少—在工廠、物流、醫療照護等領域,機器人能填補人力資源不足問題,並可大幅提高效率,特別對人力密集型產業起著重大作用;

(二) AI 的持續創新—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日趨成熟,機械人的動作平衡與自主學習能力也不斷提升。再加上,電池、晶片和感測器等關鍵零組件成本的下降,有助機械人應用的普及化,大大提升市場的需求。

 

世界各地都爭相投入人形機械人的研發,中國雖然在關鍵技術上仍有待改善,但其供應鏈早佔據主導地位,有不少工廠已進入量產階段。與此同時,在中央政府大力推動下,越來越多資本湧入人工智能相關的企業,加劇了國內競爭。目前,開發和銷售人工智能產品的國內公司已超過4500家。摩根士丹利近期發佈的全球人形機械人領域上市公司的百強名單,有37家中國企業上榜。中國電子學會預測,到 2030 年,中國人形機械人市場規模有望達至8700億元人民幣(約港幣 9,530 億元)。

 

隨著中國步入重度老齡化階段,預料人形機械人的需求將大幅提升。不過,有中國專家指出,要機械人在家單獨完成各項家務,比上太空的難度更高。要人形機械人量產、普及化,須克服的挑戰仍然相當多,有待進一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