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

三大國際媒體巨頭的 AI 轉型啟示:當新聞業遇上生成式 AI 的生存挑戰


三大國際媒體巨頭的 AI 轉型啟示:當新聞業遇上生成式 AI 的生存挑戰

全球頂尖媒體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2025 年 11 月,倫敦政經學院新聞智庫 Polis 旗下的 JournalismAI 計劃召開關鍵座談會,邀請《金融時報》、《衛報》與 BBC 三大媒體高層,首度公開揭露 AI 如何重塑新聞業生態。這場名為「編輯台的奇點:AI 是否已成為共同作者?」的討論,正值 AI 助手錯誤呈現新聞內容比例高達 45% 的警訊發布之際,凸顯媒體產業在擁抱 AI 創新與維護新聞品質間的艱難抉擇。本文將深入剖析三大媒體如何在 AI 浪潮中找到生存之道,為企業決策者提供數碼轉型的關鍵參考。

AI 帶來的雙面刃效應

《衛報》編輯創新主管克里斯·莫蘭在座談會中直言,生成式 AI 對媒體構成「生存層面的威脅」,尤其當 Google 等搜尋引擎整合 AI 摘要功能後,傳統新聞網站流量面臨嚴重衝擊。然而莫蘭也強調一個關鍵觀點:「生成式 AI 也許會殺死我們,但開發 AI 產品並不能拯救我們。」這個看似矛盾的論述,實則點出媒體必須聚焦於展現「與眾不同的價值觀」,而非盲目追逐技術潮流。2025 年 10 月 BBC 與歐洲廣播聯盟發布的大型研究更證實這項隱憂:針對 ChatGPT、Google Gemini、Microsoft Copilot 和 Perplexity 四大 AI 助手的測試顯示,近半數回應存在顯著錯誤,其中 31% 涉及錯誤引用或缺乏來源支援。

編輯台 AI 素養的關鍵缺口

莫蘭特別指出當前新聞業面臨的核心問題:記者普遍缺乏 AI 基本運作原理的理解。他批評一種常見但荒謬的報導模式——記者向 AI 提問、AI 犯錯、記者再問 AI 為何犯錯,最後寫成「被 AI 欺騙」的文章。這種現象反映出編輯台對 AI 技術本質的深層誤解。BBC 的回應策略則更為務實:該機構設立專門的新聞 AI 團隊,並要求所有員工購買 ChatGPT Enterprise 存取權限,確保團隊成員熟悉技術並從中受益。BBC 成長、創新與 AI 主管娜塔莉·馬利納里奇強調,儘管 AI 帶來效率提升,BBC 仍堅守「人類編輯的核心角色」,所有 AI 生成內容都必須經過人工介入審核。

從效率工具到策略夥伴的演進

《金融時報》產品總監莉茲·洛恩揭示了更深層的組織變革:AI 已從獨立專案轉變為「基礎設施、通路、合作夥伴及競爭者」的多重角色。她預告 2026 年 FT 內部將不再設置職稱帶有「AI」的產品總監職位,因為 AI 已融入所有團隊的日常工作流程。這個轉變標誌著 AI 從實驗階段進入主流應用。FT 的策略重心也從「自建與購買」轉向「自建與合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2024 年 4 月與 OpenAI 達成的內容授權協議,允許 ChatGPT 使用 FT 檔案資料訓練模型,並在回應中引用 FT 內容。FT 集團行政總裁約翰·瑞丁強調,這項協議不僅認可新聞價值,更確保「透明度、歸屬和補償」三大原則。

受眾體驗的革命性轉型

BBC 的實踐案例展現 AI 如何創造新型態新聞體驗。該機構利用 AI 翻譯支援波蘭語等新語言服務,並將文字內容轉化為短篇體育 podcast,或將音訊轉化為文字。馬利納里奇觀察到編輯台焦點正從「生產力和效率」轉向「受眾體驗和新體驗」的創造。FT 則利用大型語言模型根據文章自動生成討論問題,成功將讀者留言率提升 3.5%。然而這些創新也帶來新挑戰:當內容變得高度個人化和「液態化」(可動態調整的特製狀態),單一編輯難以對每個版本進行全面審核。這要求媒體重新思考品質控管機制,並在創新與可信度間取得平衡。

信任危機與商業模式的重構

洛恩提出一個關鍵洞察:「當付費訂戶看到 AI 免責聲明時,會削弱信任感,並產生『AI 新聞等於廉價』的印象。」這個觀察點出媒體在 AI 應用上的核心困境——如何在展示技術創新的同時維護品牌價值。路透新聞研究所 2025 年數碼新聞報告顯示,7% 的網上新聞消費者使用 AI 助手獲取新聞,35 歲以下族群的信任度接近 50%。這個趨勢促使媒體必須重新定位與 AI 平台的關係。FT 將 AI 平台視為接觸年輕受眾的管道,但同時謹慎處理內容授權與品質標示。全球 AI 媒體娛樂市場規模預計從 2024 年的 258 億美元(約港幣 2,012.4 億元)增長至 2025 年的 337 億美元(約港幣 2,628.6 億元),年增率達 30%,顯示產業正快速擁抱這波轉型。

未來人才的核心能力

三大媒體代表一致認為,AI 時代最關鍵的人才特質是「好奇心」、「勇氣」及「願意測試新事物」。洛恩補充指出,由於 AI 自動化減少入門職位,新進人員必須具備更高的「判斷力」和「決策能力」,更貼近業務本質。莫蘭強調,記者應將基本專業標準——如查核來源——應用於 AI 技術,並指出「人類的責任心和問責制」是新聞業的區別價值。Google News Initiative 持續支援 JournalismAI 計劃,提供高達 10 萬美元(約港幣 78 萬元)補助金給中小型媒體,協助其探索 AI 在受眾洞察和營收成長的應用。2025 年 10 至 11 月,Knight 新聞中心與 Google News Initiative 合作推出免費課程,教導記者如何將 Gemini、NotebookLM 等工具整合進工作流程。

對企業的啟示與未來展望

三大媒體的實踐經驗揭示:AI 並非萬靈丹,而是需要策略性整合的工具。成功的關鍵在於保持人類專業判斷、建立明確的倫理框架,以及在創新與信任間找到平衡點。對於其他產業而言,這些經驗同樣適用——技術應服務於核心價值創造,而非取代人類專業。隨著 AI 準確度挑戰持續存在(45% 錯誤率仍是嚴峻警訊),媒體產業的下一步將聚焦於建立更嚴格的品質檢驗機制,以及探索與 AI 平台的新型態合作模式。企業決策者應密切關注這些發展,因為新聞業今日面臨的挑戰,可能就是其他知識密集產業明日的課題。

資料來源: INSIDE BBC Reuters Al Jazeera Letts Group

 

Tags : aiBBCFinancial TimesThe Guardian生成式 AI
Pierce

The author Pierce

喜歡尋找本地潛力 Startups 與讀者分享, 對企業資訊安全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