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行政總裁 Sam Altman 於 10 月 28 日宣布,公司內部預計在 2026 年 9 月實現 AI 達實習生級別的研究助理,並於 2028 年推出能獨立完成大型研究項目的「合法 AI 研究員」。這項大膽預測恰逢 OpenAI 完成向公益公司 (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 的重組,標誌著這家從非營利組織起家的 AI 巨頭正式轉向商業化運營,同時承諾投入高達 1.4 兆美元(約港幣 10.92 兆元)建設 30 GW (gigawatts) 的基礎設施容量。這場豪賭除了重塑 AI 產業格局,更引發科技界對超級智能到來時間的激烈辯論。

AI 自主研究能力的技術突破與爭議
OpenAI 首席科學家 Jakub Pachocki 在直播中將這位「AI 研究員」定義為「能夠自主交付更大規模研究項目的系統」,並預測深度學習系統可能在不到 10 年內達到超級智能 (superintelligence)——即在大量關鍵領域超越人類的系統。Pachocki 指出,當前模型已能處理約 5 小時時間範圍的任務,並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達到頂尖人類表現水平,而這一能力將通過大幅增加「測試時間計算」(test time compute) 迅速擴展。
然而這項雄心壯志遭遇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分歧意見。超過 850 位科技和 AI 領域的知名人士,包括被譽為「AI 教父」的 Yoshua Bengio 和 Geoffrey Hinton、Apple 聯合創辦人 Steve Wozniak 等,於 10 月 22 日簽署聲明呼籲暫停超級智能開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員 Stuart Russell 在聲明中警告,超級智能可能引發「從經濟錯位、公民自由威脅到國家安全危險,甚至人類滅絕風險」的多重憂慮。AI Impacts 於 2024 年的大規模調查顯示,2,778 位頂尖 AI 研究者預測,AI 系統在 2028 年前有至少 50% 機會實現多項里程碑,包括從零開始自主構建支付處理網站和自主下載並微調大型語言模型。
史無前例的資本重組與產業競賽
OpenAI 與 Microsoft 達成的新協議徹底改寫了 AI 產業的權力版圖。根據協議,Microsoft 將持有 OpenAI Group PBC 約 27% 的股份,價值約 1,350 億美元(約港幣 1.053 兆元),而非營利的 OpenAI Foundation 則持有 26% 股權並保留治理權。這項交易為 Microsoft 帶來近 10 倍的投資回報——該科技巨頭自 2019 年以來累計投資 138 億美元(約港幣 1,076.4 億元)。更關鍵的是,協議移除了過去 6 年來限制 OpenAI 資本募集的枷鎖,並將 Microsoft 的獨家 IP 權利延長至 2032 年,即使 OpenAI 達成通用人工智能 (AGI) 里程碑也不例外。
協議中最具開創性的條款是設立獨立專家小組,負責驗證 OpenAI 何時達成 AGI。這項前所未有的機制取代了先前由 OpenAI 董事會自行判定的爭議性安排,為這項可能改變人類文明的技術里程碑增添問責機制。加州和德拉瓦州的檢察長已批准這項重組計畫,德拉瓦州檢察長 Kathy Jennings 發出「無異議聲明」,為 OpenAI 開啟募資新篇章。
新協議細節進一步釐清了雙方權利。Microsoft 對「研究」(開發中的機密方法) 的 IP 權利,將於 AGI 獲獨立專家小組驗證或 2030 年終止 (以較先者為準)。此「研究 IP」不包括模型架構、模型權重、推理程式碼 (inference code) 及微調程式碼 (finetuning code) 等;Microsoft 保留這些非研究 IP 權利,但其 IP 權利現已排除 OpenAI 的消費者硬件。
此次重組亦為雙方帶來更大靈活性。Microsoft 現可獨立或夥拍第三方研發 AGI。若 Microsoft 在 AGI 獲宣布前使用 OpenAI IP 研發 AGI,將受限於遠超現今頂尖模型所需的算力門檻。
OpenAI 方面則獲得更大自主權。OpenAI 現可與第三方共同開發產品,其中 API 產品需為 Azure 獨家,非 API 產品則可在任何雲端平台提供。OpenAI 亦可向美國國家安全客戶提供 API 服務 (不限雲端供應商),並有權發布符合特定標準的開源權重模型。
在財務安排上,OpenAI 承諾增購 2,500 億美元 (約港幣 1.95 萬億元) 的 Azure 服務,Microsoft 則失去作為 OpenAI 運算供應商的優先拒絕權。雙方的收入分成協議將持續至 AGI 獲驗證後終止,惟相關款項會分期更長時間支付。
Altman 在直播中透露,公司已承諾的 1.4 萬億美元(約港幣 10.92 萬億元)基礎設施投資僅是起點,OpenAI 的長遠目標是建立能夠每週增加 1 GW 容量、每 GW 成本約 200 億美元(約港幣 1,560 億元)的技術和財務體系。根據 Deloitte 的估算,到 2035 年,美國 AI 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可能從 2024 年的 4 GW 暴增至 123 GW,增幅超過 30 倍。Morgan Stanley 預測,全球在 2029 年前將在 AI 資料中心上投入約 3 萬億美元(約港幣 23.4 萬億元),相當於法國 2024 年的經濟總量。
競爭對手的戰略回應與市場重構
OpenAI 的激進擴張促使競爭對手加快部署。Anthropic 於 10 月 23 日與 Google Cloud 達成價值數百億美元的協議,獲得多達 100 萬顆張量處理單元 (TPU) 的使用權,預計到 2026 年將獲得超過 1 GW 的運算能力。Anthropic 首席財務長 Krishna Rao 表示,選擇 Google TPU 是基於性價比和效率考量,這筆交易預計每年將為 Google 帶來約 500 億美元(約港幣 3,900 億元)收入。與此同時,Meta 從 Google DeepMind 挖角核心研究人員 Tim Brooks,顯示 AI 人才爭奪戰正在升溫。
學術界對 AI 研究自動化的態度趨向謹慎樂觀。《自動化科學實踐:機遇、挑戰與影響》研究指出,雖然自動化目前主要局限於明確定義的工程和發現問題,但有潛力滲透到科學實踐的大部分領域。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萊國家實驗室的 A-Lab 和 Autobot 等自動化設施已展示,AI 演算法提出新化合物、機械人製備並測試它們的緊密循環,能大幅縮短材料驗證時間。然而 Anthropic 研究負責人 Chris Olah 承認,雖然模型的可解釋性工具正在進步,但「模型有時會在內部記錄中編造資料」,信任這些系統仍存在根本性問題。
技術奇點前夜的抉擇
Altman 堅稱這次重組為 OpenAI 的激進研發時間表創建了框架,同時承諾維持負責任的 AI 開發。非營利 OpenAI Foundation 將專注科學進步,並獲得 250 億美元(約港幣 1,950 億元)承諾用於治療疾病,同時管理 AI 研究和安全倡議。然而批評者質疑這種混合結構能否真正平衡商業利益與公共福祉——Future of Life Institute 的民調顯示,僅 5% 的美國成年人支援當前「快速、不受監管」的超級智能發展路徑。
80,000 Hours 於 10 月 25 日發布的分析認為,若科學持續不受干擾發展,根據近期進度外推,到 2028 年我們可能達成具備超越人類推理能力、在每個領域擁有專家級知識、能自主完成多週項目的 AI 模型。LinkedIn 上一篇關於 AGI 時間線的研究總結指出,「2028 年 AGI 預測充分反映了業界領導者的 mainstream 觀點」,但仍需克服重大技術和安全挑戰。無論 2028 年是否真能見證 AGI 誕生,AI 自主研究能力的躍升已不可逆轉,企業決策者需要立即評估這項技術對營運模式、人才結構和競爭優勢的深遠影響。
資料來源: TechCrunch OpenAI NBC News CNBC Axio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