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月下旬全球資安警報響起—NCC Group 資安顧問團隊確認「AI 即時語音深度偽造」技術已經商用成熟,並直接導致語音詐騙成功率飆升至接近 100% 的現象。根據 NCC Group 公開測試報告,只需一台普通手提電腦、網上的開源 AI 模型與常見的麥克風,即可在話音延遲不到半秒下,快速即時模仿任何人的語音,徹底擊破既有的電話身份驗證防線。本文將聚焦三大重點:第一,語音 AI 詐騙的產業現狀與核心技術突破;第二,專家和機構多角度分析技術風險;第三,回顧國際真實案例與產業應對新策略。
CEO視角:即時語音 AI 詐騙已成資安「新常態」
「什麼事發生了?」——NCC Group 最新實驗證實,AI 語音深度偽造工具已突破即時通話門檻。攻擊者僅需數十秒人聲樣本、普通硬件與開源軟件,便能在 Zoom、Teams 或電話中生成高度擬真的「假聲音」。專家測試還指出,若再結合偽造的來電號碼顯示,絕大多數受害人難以分辨真假——企業電話核實身份失效嚴重,社交工程風險急升。此次突破的背後,是 AI 語音合成演算法生成更自然的語調、聲音細節與情緒,共同打破語音交互中的「不自然延遲」技術障礙。依據最新市場調查,AI 語音釣魚(vishing)成功率高達 95%,遠超傳統預錄詐騙技巧。
產業現狀全解讀:AI語音釣魚成社工攻擊首選
2025 年,AI 語音深度偽造(Deepfake Voice)市場技術迅速成熟。NCC Group 報告顯示,語音釣魚詐騙幾乎隨開源 AI 工具同步擴散,AI 模型配合 RTX A1000 級顯示卡,模擬語音延遲壓縮至 0.5 秒內,操作人僅須網頁點擊即可量產假聲音。比起過去需長訓練、僅能預錄生成的舊式「聲音換裝」,即時 AI 語音直接讓攻擊效率提升數倍,成本大降。
根據 Data Bridge 市場研究,全球語音分析市場 2024 年規模已達 15.9 億美元(約港幣 124.02 億元),預計 2032 年突破 65 億美元(約港幣 507 億元),年複合成長率達 19.2%。語音 AI 已滲透客服、電信、金融、政府單位,其正面價值(用於客戶互動)與負面潛在威脅(詐騙)同步擴大。資安趨勢網誌警告:「Deepfake 語音網釣攻擊使詐騙門檻降低,任何人都可能成為下一個目標。」
政大資安所教授張家齊(Dr. Jackei Wong)指出:「AI 語音模型可以即時根據受害者反饋改變內容,類人溝通能力遠超以往,這令企業管理階層必須重新審視身分驗證信任基礎。」
專家多元觀點:防偽難題與技術困境
不同領域專家從多維度解析即時語音偽造帶來的社交工程新威脅:
Pablo Alobera(NCC Group 安全顧問)直言:「結合來電顯示欺騙,處於受控測試環境的受害人超過 90% 都無法識破,語音驗證已全面失效。」
佛羅里達大學網絡安全研究團隊評估:「無需高階裝置,僅十多秒目標語音錄音,即可極高擬真度複製聲音,這對企業財務流程、遠距辦公產生重大風險。」
臺科大王玟雅團隊實證,「護聲符 APP」針對 AI 生成語音辨識準確度達 99.94%;但即時、動態語音串流判別仍未臻完全自動化,需要市場及演算法持續投入。
業界認為,單純加強技術偵測(如 AI 音訊浮水印、特徵分析)仍有漏網可能,未來需結合「雙因素驗證」、「唯一通關密語」等更複雜通訊結構訊號應對。
重大案例與產業背景:香港「2億詐騙案」震撼業界
2024 年初,香港某跨國企業財務主管被假冒公司高層的 AI 深偽影像與聲音誤導,在一場事先預錄、全程 AI 合成的視像會議中分十五次轉帳 2 億港元給詐騙集團,成今年亞太最大身份冒充案之一。警方調查發現,詐騙集團僅從 YouTube 等公開渠道蒐集到公司高層短片和語音片段,即能全自動合成多位假「主管」,完全混淆被害人視聽,顯示傳統音訊影片「真人互動」標準已難以應對資安新威脅。
早在 2019 年,國際資安機構已示警 Deepfake 技術專供詐欺犯使用,過去強調「肉眼/耳」辨識在手機螢幕或電話環境下根本無效。2025 年,AI 技術進展導致全球語音/影像深度偽造產業維持每年 25% 以上增長,成為 AI 安全治理的「灰犀牛」。
企業防禦及未來趨勢:資安邊界再升級
面對語音 AI 詐騙全新高度,NCC Group 與多家資安研究機構建議:強化遠端驗證流程,推廣唯一通訊訊號(如暗語/即時雙因子驗證);部署 AI 音訊真偽辨識技術,結合浮水印與即時分析模型;定期資安教育,提升全員識假能力,鼓勵「多問一個問題」
預期隨著語音 AI 滲透商務、客服、金融各界,企業管理層必須重新審視權限管理、資安演練機制與法遵剛性。語音深度偽造將成為產業長期之戰的主戰場,「只要您的聲音能被錄下,就沒有人能百分百確認對方身份」——這場科技攻防對抗才正開始。
業界已出現多宗實際案例,包括假冒主管騙過海外供應商、即時換聲滲透企業視像核實身份系統,以及台灣本地校園開發語音防偽工具。業界普遍相信 AI 語音攻防將不斷升級,唯有全面聯防方能「以快制快」。
資料來源: cnBeta, iThome, Data Bridge Market Research, 數位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