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金融科技

專家警告泡沫風險:2025 年風投市場逾六成資金湧向 AI


專家警告泡沫風險:2025 年風投市場逾六成資金湧向 AI

美國風險投資市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轉變——2025 年迄今,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已吸納 1,927 億美元(約港幣 15.03 兆元)資本,佔風投交易總額超過 60%,創下歷史新高。此數字相較於 2020 年疫情初期不足 20% 的佔比,五年內實現三倍級別跳躍,標誌著 2025 年極可能成為 AI 首次攬獲全球 VC 資金過半份額的轉折年。然而在資本狂歡背後,從 Amazon 創辦人 Jeff Bezos 到 OpenAI 行政總裁 Sam Altman,矽谷領袖們正罕見地同時發出泡沫警示。

資本版圖重構:AI 投資如何改寫風投規則

根據 Crunchbase 最新數據,2025 年第三季全球風險投資總額達 970 億美元(約港幣 7,566 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 38%。其中 46% 的資金流向 AI 領域,單是基礎模型公司 Anthropic 就獲得 130 億美元(約港幣 1,014 億元)融資,佔該季度投資額的 29%。PitchBook 研究總監 Kyle Sanford 指出,當前市場呈現「二元分化」現象——投資者面臨的選擇簡化為「AI 或非 AI」及「大公司或非大公司」。這種極端集中趨勢導致 2025 年全球僅成立 823 支新基金,遠低於 2022 年的 4,430 支,顯示資本正加速向頂尖 AI 企業集中。
矽谷風投巨頭 Andreessen Horowitz(a16z)的行動更具象徵意義。該公司於 2025 年 4 月啟動募資計劃,目標籌集 200 億美元(約港幣 1,560 億元)史上最大規模基金,專注於 AI 成長期投資。此金額較該公司過往任何基金都呈指數級增長,反映出國際投資者對美國 AI 初創企業極度渴求。a16z 合夥人 Marc Andreessen 和 Ben Horowitz 去年打破常規支持 Donald Trump 總統,這一政治押注在關稅政策環境下,為其吸引全球資本創造了獨特優勢。

生物科技與量化交易:AI 價值實現的雙引擎

a16z 在其研究報告中明確指出,AI 在生物科技和金融交易領域的應用已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階段,成為資本「真正願意投資」的部分。在藥物研發領域,AI 輔助技術正展現驚人效率——權威研究顯示,AI 可為複雜靶點節省高達 40% 的時間和 30% 的成本。Atomwise 等公司的 AtomNet 平台利用深度學習進行結構化藥物設計,在 318 個靶點研究中成功識別出 235 個結構新穎的候選化合物。世界經濟論壇預測,2025 年將有 30% 的新藥借助 AI 發現,雖然截至目前尚無 AI 設計藥物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

在量化交易領域,強化學習和深度神經網絡正重塑市場結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已批准 Nasdaq 推出基於強化學習的 AI 驅動訂單類型,標誌著監管層對演算法交易智能化的認可。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季豔指出,AI 驅動的交易提升市場效率,同時亦帶來演算法合謀等新型監管挑戰。AI 在情感分析、風險管理等環節的應用,使交易決策從統計模型升級為自適應學習系統。

泡沫警鐘:當狂熱遭遇現實考驗

即便身處 AI 浪潮核心,業界領袖們也開始公開示警。Amazon 創辦人 Jeff Bezos 在 2025 年 10 月表示,AI 正處於「工業泡沫」之中,雖然他相信社會最終將從中受益。OpenAI 行政總裁 Sam Altman 承認市場存在泡沫,但堅稱 AI 具有歷史性意義。更令人警醒的是麻省理工學院 8 月發布的研究——95% 的企業 AI 投資未能產生任何回報。哈佛與 Stanford 大學研究人員甚至創造了「workslop」(假性生產內容)一詞,形容員工利用 AI 製造看似有用但實際價值為零的產出,這可能讓大型企業損失數百萬美元生產力。

估值泡沫的跡象正在累積。根據 Reuters 報導,2025 年第一季 AI 初創企業融資 731 億美元(約港幣 5,701.8 億元),佔全球風投總額的 57.9%,但部分早期階段企業估值已達 4 億至 10 億美元(約港幣 31.2 億至 78 億元)區間,卻尚未推出任何產品。投資顧問公司 Aventis 指出,許多公司估值完全基於「擁有獨特模型即保證未來成功」的認知,這種邏輯缺乏現金流和營收支撐。更具爭議的是「循環融資」現象——Nvidia 投資 OpenAI 建設數據中心,而 OpenAI 再用這筆資金採購 Nvidia 晶片,這種封閉式投資鏈引發華爾街對行業健康度的質疑。

中國競爭與技術瓶頸:成長極限浮現

AI 產業面臨的挑戰除了估值泡沫,還包括技術瓶頸和地緣競爭。OpenAI 於 2025 年 8 月發布的 GPT-5 獲得褒貶不一的評價,Sam Altman 坦承「我們仍然缺少某些關鍵要素」來實現通用人工智能(AGI)。雖然投入更大規模運算資源,模型性能提升卻呈現遞減效應,顯示「規模定律」可能已觸及邊界。與此同時,中國科技公司正以更低價格推出 AI 模型,對美國企業形成價格壓力,威脅矽谷收回巨額投資的能力。

數據中心的電力需求激增也構成系統性風險。AI 基礎設施的爆炸性增長可能壓垮國家電網,而 Meta 行政總裁 Mark Zuckerberg 承諾投入數千億美元建設 AI 數據中心,進一步加劇能源供應擔憂。PwC 行政總裁調查顯示,40% 的受訪者認為若不在 AI 驅動的存亡變革中開闢新路徑,其公司將無法存活超過十年,這種生存焦慮正推動企業不計成本地投資 AI,即便獲利路徑尚不明確。

分化時代:贏家通吃與創新困境

2025 年 AI 投資市場呈現極端分化特徵。硬件領域成為第二大吸金板塊,機械人、半導體、量子技術和數據基礎設施在第三季吸納 162 億美元(約港幣 1,263.6 億元),醫療保健與生物科技則以 158 億美元(約港幣 1,232.4 億元)位居第三。但對於非 AI 領域的初創企業,融資環境已變得嚴峻——IPO 和併購市場的持續低迷,使風投機構不願押注未經驗證的公司。Morgan Lewis 律師事務所分析指出,2025 年應用型 AI 投資達 174 億美元(約港幣 1,357.2 億元),年增 47%,投資者優先考慮展現企業採用實績的初創企業,交易條款更強調整合而非創新。

企業風險投資(CVC)在 AI 融資輪中的參與度從 2022 年的 54% 躍升至 2025 年 6 月的 75%,顯示科技巨頭正通過戰略投資鞏固生態系統控制權。這種資本集中趨勢引發對創新多元性的擔憂——當資金過度集中於少數基礎模型公司時,垂直應用和中小型創新者可能面臨資金枯竭。Ropes & Gray 律師事務所在 2025 年上半年報告中警告,雖然 AI 仍是企業高管、投資者和政府的戰略優先事項,但全球私募資本(VC 和 PE)對 AI 的募資總額已較去年同期下降 40%。

未來圖景:理性回歸或繁榮延續

資本市場對 AI 的狂熱押注正在重塑全球創新格局,但這場盛宴能否持續仍充滿不確定性。Bloomberg 資深分析師 John Authers 警告:「AI 將產生深遠影響……但前方會有一些痛苦」。歷史提供了參照系——2000 年網絡泡沫破裂導致大規模破產,但也催生了今日的科技巨頭。當前 AI 投資熱潮是否重蹈覆轍,關鍵在於技術能否在未來三至五年內證明其商業價值。

對於投資者而言,風險管理正變得至關重要。KPMG 美國私募股權負責人 Glenn Mincey 指出,早期階段 AI 公司的商業模式更具投機性,這正是風險投資的遊樂場,但需要嚴格的現金流折現(DCF)估值和壓力測試。對於企業而言,AI 採用成本高昂,但不作為的代價可能更大——問題在於如何在炒作與實用之間找到平衡點。

 

資料來源:
Reuters
Bloomberg
CNBC

Tags : a16zaiOpenAI投資泡沫風險投資
Pierce

The author Pierce

喜歡尋找本地潛力 Startups 與讀者分享, 對企業資訊安全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