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行政總裁 Sam Altman 在三藩市 DevDay 開發者大會上宣布推出 Apps SDK(軟件開發套件),允許第三方應用程式直接在 ChatGPT 對話視窗中運行,標誌着這家 AI 巨頭正式將旗艦產品轉型為應用平台。這一戰略轉變除了重新定義 AI 聊天機械人的功能邊界,更在年損失 135 億美元(約港幣 1,053 億元)的財務壓力下,為 OpenAI 開闢了新的盈利路徑。Altman 在大會上透露,ChatGPT 每週活躍用戶已達 8 億人,較 7 月的 7 億人大幅增長,API 每分鐘處理的 tokens 從 3 億增至 60 億,開發者數量增倍至 400 萬。
平台生態系統的技術突破
OpenAI 發布的 Apps SDK 採用開放標準建立,首批合作夥伴包括 Spotify、Canva、Zillow、Coursera 和 Figma 等知名企業,這些應用程式現可無縫嵌入 ChatGPT 介面中。在現場演示中,OpenAI 軟件工程師 Alexi Christakis 展示了一個完整的業務流程:透過 Canva 在 ChatGPT 中創建遛狗服務宣傳海報,隨後生成融資簡報,再由 ChatGPT 建議將業務擴展至匹茲堡,最後直接調用 Zillow 應用程式搜尋當地設有庭院的三房物業,整個過程無需離開聊天視窗。Coursera 的整合展示了更深層次的應用場景:用戶可在觀看課程影片時請求 ChatGPT 深入解釋特定主題,AI 會提供講師準備數據步驟的詳細說明,實現跨平台即時學習輔助。
這項技術的核心創新在於打破傳統應用程式的獨立運作模式。用戶無需在裝置或網頁上分別啟動應用程式,而是透過 ChatGPT 的自然語言介面統一操作,應用程式會在對話過程中被智能推薦或主動啟用。更重要的是,OpenAI 同步推出「代理商務協議」(Agentic Commerce Protocol, ACP),允許企業透過平台向用戶收費,預計在 2025 年稍後開放應用程式提交審核。目前該功能僅向歐盟以外的免費、Plus、Team 和 Pro 用戶開放,企業版和教育版將在年底前推出。
企業市場的激烈競爭
OpenAI 的平台化策略,背後是日益嚴峻的市場競爭。根據 Menlo Ventures 2025 年中期報告,OpenAI 在企業 API 使用市場的佔有率已從 2023 年底的 50% 驟降至 25%,而強調安全與可靠性的 Anthropic 以 32% 的市場佔有率躍居首位,Google 佔 20%,Meta 的 Llama 佔 9%。雖然整體消費市場仍有優勢——ChatGPT 在美國生成式 AI 聊天機械人市場佔 60.7%,遠超 Microsoft Copilot 的 14% 和 Google Gemini 的 13.5%——但企業客戶流失,顯示大型機構對 AI 供應商的選擇標準正在改變。
史丹佛大學數碼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Erik Brynjolfsson 指出:「OpenAI 面臨的挑戰除了要維持技術領先,更要如何在高昂運算成本與商業可持續性之間取得平衡。」The Information 披露的數據顯示,OpenAI 2025 年上半年營收為 43 億美元(約港幣 335.4 億元),較 2024 年全年增長 16%,但淨虧損從前一年同期的 31 億美元(約港幣 241.8 億元)飆升至 135 億美元(約港幣 1,053 億元)。Microsoft 雲端 AI 事業部負責人 Kevin Scott 在 TechCrunch Disrupt 2025 上評論:「生成式 AI 的基礎建設成本正在重塑整個產業的經濟模型,只有建立完整生態系統的企業才能持續獲利」。
AI代理浪潮下的商業重構
OpenAI 此次大會同步發布的 AgentKit 工具套件,目的是協助開發者將 AI 代理從原型階段推進至生產環境。這與全球企業對 AI 代理的投資趨勢高度契合:PwC 2025 年調查顯示,79% 的機構已不同程度地採用 AI 代理,其中 19% 實現規模化部署,35% 正在試點測試。更關鍵的是,96% 的企業 IT 領導者計劃在未來 12 個月擴大 AI 代理的使用範圍,43% 的企業將超過一半的 AI 預算配置給代理式 AI,62% 預期投資回報率超過 100%。
從產業應用看,金融業聚焦於欺詐偵測和風險分析,製造業改善供應鏈和品質管理,零售業推動個人化服務和需求預測,醫療業則應用於診斷支援和病歷處理。OpenAI 在 DevDay 展示的 ChatKit 產品,讓開發者能輕鬆將 ChatGPT 驅動的 AI 聊天功能嵌入自家應用程式或網站,並可個人化品牌、工作流程和產品特性。Gartner 副總裁分析師 Arun Chandrasekaran 認為:「OpenAI 正在複製 Apple 和 Google 的平台戰略——透過控制分發渠道和用戶介面,從開發者生態系統中抽取價值。」
晶片合作與基礎建設擴張
為支撐平台野心,OpenAI 在 DevDay 前夕宣布與 AMD 達成 60 億瓦的 GPU 採購協議,首批 10 億瓦的 AMD Instinct MI450 系列 GPU 將於 2026 年下半年開始部署。這是繼與 Nvidia 簽訂 1,0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0 億元)晶片協議數週後又一重大合作,AMD 財務長 Jean Hu 表示:「這項合作預計為 AMD 帶來數百億美元營收,並顯著提升非 GAAP 每股收益」。OpenAI 同時在多雲策略上取得進展,6 月與 Google Cloud 達成史無前例的雲端服務協議,減少對 Microsoft Azure 的單一依賴。
技術層面,OpenAI 在 API 中推出 GPT-5 Pro 語言模型、Sora 2 影片生成模型,以及成本降低 70% 的 gpt-realtime-mini 語音模型。Altman 在演講中強調:「語音互動將迅速成為人們使用 AI 的主要方式,我們需要提供更經濟的解決方案」。Sora 2 應用程式自推出以來一直佔據 App Store 榜首,但也因生成含版權內容的影片引發爭議。
對企業與開發者的影響
OpenAI 的平台轉型為企業帶來雙重機會與挑戰。一方面,企業可透過 Apps SDK 快速將現有服務整合至 ChatGPT 的 8 億週活躍用戶生態,無需獨立開發 AI 能力;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企業將部分用戶體驗控制權交給 OpenAI 平台。麻省理工學院數碼商業中心研究員 Andrew McAfee 警告:「當相同幾家公司擁有整個技術堆疊時,競爭會轉為合謀」。OpenAI 最大投資者包括 Microsoft 和 Nvidia,而競爭對手 Anthropic 背後則是 Amazon 和 Google,這種垂直整合正在重塑 AI 產業結構。
對開發者而言,平台化代表新的盈利可能性。OpenAI 將在稍後推出收益分享機制,類似 App Store 模式,開發者可透過 ChatGPT 內的交易獲得收入。根據預測,OpenAI 計劃在 2026 年透過「從免費用戶獲利」(主要是廣告)創造 10 億美元(約港幣 78 億元)新營收,並在後續年份大幅增長。然而目前 Altman 表示「暫無在 ChatGPT 中插入廣告的計劃」,但未完全排除未來可能性。
未來的平台競爭格局
OpenAI 的平台野心將與科技巨頭直接競爭。Microsoft 在雲端 AI 案例研究中佔 45%,在生成式 AI 領域更達 62%,主要歸功於與 OpenAI 的合作。Google Cloud 雖然案例數量較少,但 AI 在其新業務中的佔比達 36%,顯示更深層次的整合。產業分析師預測未來 12 至 18 個月將出現「AI 平台淘汰賽」,只有提供完整開發工具、分發渠道和盈利機制的平台才能夠存活。
Altman 在閉幕致詞中描繪願景:「我們正在見證重大轉變,過去需要數月或數年開發的軟件,現在藉由 AI 在幾分鐘內即可完成。你不再需要大型團隊,只需一個好點子就能迅速實現」。這種「個人即企業」的未來圖景,正是 OpenAI 期望將 ChatGPT 建立為下一代作業系統的核心理念。然而在實現這願景之前,OpenAI 必須先證明這個平台能夠盈利,並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維持技術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