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推廣署日前舉辦「香港:內地企業全球化首選平台」研討會,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李鎮宣布截至 2025 年 6 月底,中央企業在港控股上市公司達 121 家,總市值約 5.1 萬億元人民幣(約港幣 5.51 兆元),充分展示香港作為跨國供應鏈和資金管理中心的戰略價值。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會上強調,當前內地企業「走出去」到全球南方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是大勢所趨。配合 9 月 12 日舉行的「香港金融資本助力中國企業出海,再造海上新絲綢之路」經濟論壇,香港正全面構建企業出海生態系統,為 CEO 制定全球化 business plan 提供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援和戰略指引。
政府頂層設計:創建企業出海戰略樞紐
投資推廣署署長劉凱旋在研討會上詳細闡述香港的獨特優勢,包括強大的金融和資本市場、便捷的融資渠道、高透明度的法治環境及專業人才。香港特區政府已建立專門機制和團隊,為內地企業提供一站式諮詢服務,協助企業善用香港作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的功能。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香港將繼續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加深與內地聯繫的同時加強與國際市場的對接。政府正積極推動香港成為企業部署海外營運和資金管理的最佳據點,為企業制定國際化戰略提供全方位支援。
北部都會區作為香港未來發展的新引擎,將為香港注入新經濟動力,進一步強化其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地位。這一戰略布局為企業在制定 business plan 時提供了重要的地理和政策優勢。
央企示範效應:5.1 萬億規模彰顯平台價值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李鎮透露的數據顯示,中央企業在港的巨大投資規模充分驗證了香港平台的戰略價值。121 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除了為香港金融市場注入強勁動力,也為其他內地企業樹立了出海標準。
央企在香港的成功布局涵蓋傳統基建、新興科技、金融服務等多個領域,展示了香港作為全球化平台的多元化承載能力。這些企業通過香港平台實現資本配置國際化、業務網絡全球化、管理體系現代化的戰略目標。
專家分析指出,央企的示範效應將吸引更多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選擇香港作為出海首站,形成集群效應和規模優勢。
四大倡議賦能:金融科技引領出海新模式
配合投資推廣署研討會,9 月 12 日舉行的經濟論壇提出四條行動倡議,進一步豐富香港的企業服務生態。第一,共建金融賦能平台,整合香港金融資源為企業提供全方位資本市場服務。第二,共享全球合作生態,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連接全球投資者。
第三,創新金融賦能路徑,發揮香港金融科技優勢,重點支援數碼經濟、新能源、生物醫藥、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前沿產業揚帆出海。第四,合作共贏走向世界,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實現互利共贏。
一站式服務構建競爭優勢
業界專家普遍認為,香港核心優勢在於構建了完整的企業出海生態系統。除了傳統金融服務外,香港還整合法律諮詢、市場研究、人才培養、風險管理等全方位資源。
投資推廣署強調,香港除了是資金中轉站,更是企業全球化戰略的智庫平台。通過專業團隊的一站式諮詢服務,企業可以獲得從 market entry 到 risk management 的全過程支援。
專家指出,隨著「再造海上新絲綢之路」願景的提出,香港在新時代「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戰略定位更加清晰,為企業制定符合國策的全球化戰略提供明確指引。
大灣區協同:數碼轉型令企業國際化加速
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為企業數碼化轉型提供新機遇。香港與內地的深度融合,特別在金融科技、數碼經濟等領域的協同創新,為企業構建更具競爭力的全球供應鏈體系創造條件。
企業在制定 business plan 時,需要充分考慮大灣區一體化帶來的政策紅利和市場機遇。通過利用香港的國際化平台和內地產業基礎,企業可以實現資源配置最佳化和風險管控精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