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科技專欄

上網與精神健康的關係:問題與解決之道

近年來, 香港教育局的數據顯示, 患精神疾病的學童人數持續攀升, 引起社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廣泛關注。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教授指出, 過度上網可能是精神壓力增加的重要原因。他提到, 青少年沉迷於 Instagram 等社交媒體, 容易因他人評論而感到心理負擔, 而長時間接觸不當網絡資訊也會影響身心健康及人際關係。這一問題並非香港獨有, 全球範圍內均有類似現象。為此, 我們需要結合本地實際、海外經驗以及網絡服務供應商的角色, 探索全面且可行的解決方案, 幫助青少年在數碼時代保持心理健康。

首先, 減少上網時間是緩解壓力的重要一步, 但單純要求青少年「少上網」往往難以奏效, 因為網絡已成為學習與社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參考日本的做法, 一些學校推行「數碼排毒日」, 每周一天禁止使用電子設備, 轉而鼓勵戶外活動或團隊合作。香港可借鑑此經驗, 家長與學校合作, 每天設定一至兩小時的「無屏幕時段」, 讓青少年參與運動、閱讀或與家人互動。網絡服務供應商也能參與其中, 例如提供應用程式內置的「健康模式」, 自動提醒用戶休息, 協助家庭落實屏幕時間管理。

其次, 提供有吸引力的「替代品」至關重要。葉教授強調, 青少年依賴網絡往往因缺乏其他選擇。英國的「青少年冒險計劃」(Duke of Edinburgh’s Award)通過遠足和志願服務激發年輕人潛能, 值得香港參考。學校和社區可聯合舉辦興趣班、運動比賽或藝術工作坊, 讓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樂趣與歸屬感。網絡服務供應商也能貢獻力量, 例如贊助線下活動或開發寓教於樂的應用程式, 鼓勵青少年將注意力轉向有益身心的活動。

此外, 家長與教育者的角色不可忽視。美國家庭常見的「科技契約」是一個好例子, 家長與子女共同承諾減少屏幕時間, 並以身作則。香港可推廣類似做法, 促進家庭內的開放溝通, 讓青少年願意分享壓力, 而非在網絡尋求認同。學校輔導員也應接受專業培訓, 識別網絡使用相關的精神健康問題。網絡服務供應商則可提供免費線上資源, 如心理健康講座或家長指南, 幫助家庭和學校更好地支持青少年。

最後, 科技與網絡服務供應商應承擔更大責任。以澳洲的「Forest」應用為例, 這款工具通過遊戲化方式鼓勵用戶專注現實任務, 限制上網時間, 深受歡迎。香港的網絡服務供應商可開發類似應用, 幫助青少年自我管理屏幕使用。此外, 參考歐盟的監管經驗, 社交媒體平台應加強內容審查, 減少引發焦慮的負面資訊, 並與心理健康專家合作, 推廣正向教育內容。這些舉措能讓網絡從壓力源轉變為支持工具。

總括而言,  解決青少年因上網引發的精神健康問題, 需要家長、學校、社區與網絡服務供應商的共同努力。通過減少屏幕時間、提供替代活動、改善支持系統並善用科技, 我們能幫助青少年在數碼時代找到平衡。網絡服務供應商的積極參與, 不僅能提升企業社會責任形象, 還能為青少年創造更健康的網絡環境, 讓他們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 擁有強大的心理韌性面對未來。

梁偉峯博士

梁博士在資訊科技行業擁有逾 30 年經驗,目前是行政人員發展課程和培訓課程總監,同時教授資訊科技和市場營銷相關科目。

梁博士於 2015 年在澳洲紐卡素大學獲得工商管理博士學位;1993 年在英國萊斯特大學取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98 年在澳洲麥覺理大學取得資訊科技管理碩士學位;2001 年獲澳洲臥龍崗大學頒發資訊科技教育碩士學位。他還修畢仲裁深造文憑,成為認可行為顧問,並持有管理心理學深造證書。

梁博士現任香港零售科技商會副主席、香港互聯網論壇副主席、英國特許仲裁員學會東亞分會委員會成員。他是多個專業組織會員,包括新加坡電腦學會、英國電腦學會、香港電腦學會等。自 2002 年起,他擔任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學科專家,並是僱員再培訓局資訊及通訊科技業課程的技術顧問和亞洲域名爭議解決中心的專家小組成員。

Joseph Leung

The author Joseph L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