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專題特寫

從歐美回流香港創業:風險背後藏着的是機會!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這來自《圍城》的名句,用來描述刻下的移民熱,似乎也十分貼切。

積金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以永久離港為理由,提取強積金的申索數目為 8000 宗,按季增加 4%。但當有人陸續將工作及生意撤離,同時卻有人在英美等地創業後,回流香港成立分公司。今期特別訪問了兩位回流人士:Phase Scientific 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招彥燾(Ricky),以及 Inovo Robotics 共同創辦人張志忠(Jonathan),聽聽他們分析香港市場比歐美市場更吸引的地方,以及如何應對地緣政治的風險。

對快速測試情有獨鍾

Ricky 認為香港醫療體制成熟,學術研究成就也處於世界前列,回港發展生物科技尚算合適。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Ricky 經常出現在各大媒體,其公司 Phase Scientific 自 2015 年成立至今,一直專注研發低成本和便利的傳染病檢測產品。肺炎疫情爆發初期,他們迅速以公司的專利採樣技術,開發出可以隨時使用的快速檢測試劑盒。原來,一切源自他畢業後的經歷,「中學畢業後,我到了美國讀書,於大學主修生物工程,畢業後到一間藥廠工作,該藥廠主力研發快速測試毒品的產品,事關美國大小企業的人事部,習慣在聘請員工前先行驗毒,以確保對方沒有毒癮,但傳統尿液測試的方式較易作弊,藥廠就研發出以唾液作測試的劑盒,讓員工在僱主面前進行測試以防作弊,就是這份工作燃起對快速測試的興趣。」

不過工作愈久,Ricky 愈發現自己對快速測試的技術認識未夠深入,於是毅然辭工到 UCLA 攻讀碩士及博士課程,專注進行與快速測試相關的研究。畢業後在美國成立 Phase Scientific,專注開發檢測產品,於 2016 年成功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的撥款,於南加州開展事業。

縱使在美國發展不俗,Ricky 卻在 2018 年決定回流香港,他說當時考慮的是兩個原因,「一是情懷,始終在香港土生土長,我想將技術帶回來報效這個地方,可能有人會覺得我是『大中華膠』,但這真的是我純粹的願望。二是從實際層面考慮,因為公司起初專注於傳染病的測試技術,但在美國卻沒有太多傳染病問題,但香港卻不同,人口密集加上氣候等因素,較易出現傳染病,從市場規模來考慮,也應回港發展。」

他也坦承香港生物科技市場未夠成熟,並非所有初創均適合回港創業,「在學術成就方面,香港優勢毋容置疑,位置世界前列,但卻側重於基礎研究,政府及大學均未有想法,如何推動相關研究成果落地及商品化,亦未有建構完整的生態圈。另外,雖然貴為國際金融中心,但能讀懂生物科技及有興趣投資的本地投資者,我敢說只有兩、三間,如果不是公司早已在美國獲得資金,在香港起步着實是較困難。」

政策一刀切未必壞事

去年疫情爆發,Ricky 與團隊花三星期時間研發針對冠狀病毒的測試盒。

一個銅幣總有兩面,市場未夠成熟要做開荒牛,固然要加倍努力,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成功的話可享有頭啖湯,有機會做大做強,「美國生物科技市場當然很成熟,在哪裡成為企業家,由於早已有完善生態圈,所以如何獲得天使投資,再取得創投融資,融資後如何訂下往後數年的里程碑,完成里程碑後就賣掉公司離場,再用賺取的資金二次創業,基本上整條路線十分清晰,但卻不是我想要的。尤其是研發測試產品的初衷,是為了救人及幫人,故此想一直擁有公司,去開發癌症檢測等其他非傳染病領域,幫助更多的病人,並非想賣掉公司賺錢,因此美國既定成熟的一套並非我杯茶。」

回流香港之餘,Ricky 也同時進軍內地市場,2017 年參加蘇州陽澄湖創客大賽,勝出後落戶蘇州生物納米科技園,面對近日內地政策驟變,不同行業如教育業及手機遊戲業等遭受整頓,Ricky 卻並不擔心,「無可否認在國內做生意,或多或少帶有政治色彩,但做生意從來都存在風險,正如玩啤牌一樣,每局也有風險,但風險卻可以計算。轉換政策固然有機會令企業難以經營下去,但也有救活整個行業的可能性,舉個簡單例子,以往藥物要在衛健委註冊輪侯需時,於是數年前國家改例,所有已在 FDA 取得認證的藥物,毋須再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批,所以有時政策一刀切不一定是壞事。事實上公司方向是救人及幫助病人,與國家理念一致,內地也明白在生物科技範疇,美國是追仿對象,我在美國的經驗,某程度上在內地發展會較吃香。」

穿梭於中港美三地,Ricky 感受最深的,反而是不同地方人才的工作態度,「美國在生物科技發展歷史較長,上、中、下游人才均有大量選擇,反之香港最缺乏資深研發人才,目前也要從美國引入,不過美國人着重生活與工作的平衡,不傾向長時間工作,這方面中港兩地的員工會較優勝。當然港人中英文水平高、轉數快等優點,中美兩地均無法相比,但香港創科文化未夠另外兩地強烈,想法會較實際,傾向於跟僱主爭取較高薪酬,沒太大興趣於員工認股權(Share Option),反之內地員工不介意薪酬較低,更樂於獲取股權分享公司成就,感覺上後者目光會遠大一點。」

分兩地營運各有利弊

Jonathan 研發的機械人體積較細,但卻可因應客戶需要隨意增減機械人關節,為中小企提供一定的靈活度。

與 Ricky 在香港土生土長不同,Jonathan 是純正英國人,雖然父親是香港人,但早年已定居英國,只在假期偶爾帶 Jonathan 回港旅遊探親,理論上沒有回港創業的誘因,不過 Jonathan 卻非這樣想,「我讀機械工程出身,從事機械人相關行業已十多年,見到歐洲機械人的發展在全球處於領先位置,但卻因為研發及製作成本高昂,只有資金充裕的大型企業才能採用,中小企想引入機械人提升營運效率,卻未必可以如願。另一方面,傳統工業機械人體積固定及偏大,對於空間不多的小型企業來說,安裝及使用會造成困難,於是思考是否可以將機械人改成模組化設計,但中間會涉及不同的機械零件,為了令生產成本受控,委託內地代工廠生產是其中一個可行方案。」

他也坦承內地營商環境對外國公司未算友善,因此 2016 年在英國成立 Inovo Robotics 時,首選香港作為另一創業地點,「當時考慮了幾方面,不論是資源、人才、資金還是市場,香港均有優勝的地方,外國人要在香港成立公司,也相對地簡便,最重要是與內地為鄰,機械人不同零件於內地生產後,可以即時送回香港作組裝和測試。剛開始時內地廠房的生產質素不穩定,間中會出現需要退貨的情況,但見到他們在努力進步,生產質素及速度均比數年前大為改進,對我們產品發展幫助很大。」

分開倫敦及香港兩地設立辦事處,Jonathan 與他的創業拍檔 Henry Wood 分駐兩地,在營運上固然會做成少許不便,但他說衡量過所有因素後,最終還是堅持這個選擇,「在英國,我們取得當地政府的創業資助,在香港則成為科技園的培育公司,變相在兩地均有補助及技術支持,減低經營上的困難。而且倫敦和香港分別負責軟件和硬件研發,即使硬件設計有機會被抄襲,也無法偷走軟件設計,變相分開兩地營運對產品更有保障,權衡利弊之下,還是保持當初決定。」

預防及應對挑戰最為重要

Inovo Robotics 產品另一特點是毋須懂得編程,只需將機械人移動一次,電腦就會記低所有動作,指示機械人日後重覆操作。

對於香港環境近年出現的變化,他與 Ricky 看法相同,認為做生意很難沒有風險,「風險可能來自市場,也可能來自其他特別原因,但創業不能長時間專注於憂慮風險,反而是在挑戰出現時,如何迅速應對並將對生意的影響減至最低。正如去年疫情也為我們帶來很多不便,產品難以付運到歐美等地,於是我們也立即應變,嘗試開發本地市場,例如位於大埔的有機農場 Farm66,就採用 Inovo Robotics 的機械人來種植及施肥,如果不是疫情出現,我們根本沒想過探索本地市場,因此風險背後往往是機遇,怎樣預防及應對危機,是創業者必需時刻思考的。」

Jonathan 也留意到內地最近對科創行業進行整頓,不過他認為並非個別例子,「以人工智能為例,國家的確有責任規管它的發展路向,應該用於哪裡,不單是中國,全球所有國家也在研究這方面的問題。加上公司產品針對的是高勞動成本的市場,希望能以機械人來代替人類進行重覆工作,減少人手之餘,同時降低營運成本,以中國目前勞動成本還是較歐美偏低的情況來看,我們的產品難以打入內地市場。因此內地與我們純屬供應鏈關係,萬一真的出現地緣政治風險,周邊國家還有很多生產基地可供選擇,對生意不會構成太大影響。」

反而他認為香港易於招攬人才,各方面與國際接軌,加上沒有語言上的隔閡,創業前曾跟拍檔到過加州矽谷、三藩市灣區、東南亞等地視察,覺得營商環境始終不及香港。不過他笑說香港也有值得改善的地方,「開銀行戶口!在香港成立公司很容易,但幫公司開銀行戶口極之困難,我以為在倫敦開戶口已經很難,來到香港才知原來可以更難!如果這點也能改善,就無可挑剔了。」

撰文:特約記者

編輯:尹思哲

Tags : 地緣風險流動置頂置頂
尹思哲

The author 尹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