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企業趨勢開放數據

人工智能與數據分析有助應對極端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愈見頻繁,相關的天災對人類造成極大的威脅。根據統計,單在 2019 年上半年,全球已有超過 950 個因氣候而引起的災害,導致 700 萬人流離失所。剛踏入 2020 年,印尼雅加達經歷自 1996 年以來最猛烈的暴雨,其引發的水災更導致至少 16 人死亡,超過 2 萬人需臨時疏散。自去年 9 月開始的澳洲山火已持續多月,已造成二十多人死亡,過萬人被迫離開家園,估計燒毀超過 1,000 萬公頃的森林植物,野生動物傷亡慘重,更造成嚴重空氣與水質污染。

現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 AI)、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及大數據分析(Big Data Analytics)等創新技術,不再局限商業應用,現正被逐步用於應對日趨嚴峻的氣候變化問題及相關威脅。AI 及數據分析等技術能用以收集並分析大量複雜的氣候數據,除可預測氣候變化外,同時為科學家提供多方面的見解,成為協助有效制訂極端氣候變化應對方案,以及作出相關決策時不可或缺的工具。

監測二氧化碳排放量

氧化碳被認爲是全球暖化的元凶。AI、機器學習、電腦視覺等技術能收集能源消耗及溫室氣體排放量數據,讓不同國家和地區能制定並實行相關減碳策略。有研究指出,採用 AI 技術預計將能在 2030 年前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達 1.5% 至 4.0%。外國有研究結合來自全球 120 萬個地點的森林數據及衛星圖像,利用 AI 及機器學習分析推算全球的樹木數量,結果顯示,現在地球有 3 兆棵樹,比之前美國國家太空總署估計的數字高出 7 倍。多年來,專家缺乏準確資訊,故嚴重低估樹木應對氣候變化的潛力。科學家表示 3 兆棵樹可吸收 4,000 億噸碳排放量,如果多種 1 兆棵樹,可再從大氣捕獲數百億噸排放量,等同於至少 10 年的人為排放,將可超越目前應付氣候變化的所有方法。

預測極端天氣狀況

AI 及機器學習技術透過分析從衛星、地面感測器及監測器收集到的龐大數據,挖掘出有用的資訊及最新的氣候模式,對不同氣候模型進行排序和選擇,提供更準確的氣候預測,希望防患未然,務求減低天災所造成的破壞。大自然變幻莫測,隨着加入 AI 及機器學習技術進行研究,氣候變化的全貌逐漸清晰。本地一間大學及其領導的國際團隊亦正利用 AI 及機器學習技術進行研究,製作一個嶄新的實時天氣預報系統、以及一個獨一無二的多源立體山泥傾瀉監測系統,將為經常面對山泥傾瀉威脅的地區如巴西、意大利、日本及其他一帶一路的國家提供借鑒。

提供更精準及更高效率的災後救援與修復工作

AI 及數據分析等技術除預測氣候變化,有助防患於未然外,當無情的災害發生時,更能提供準確的數據及分析結果,加快救災工作的效率,為受災人士提供需要的援助。

2015 年的尼泊爾 7.8 級大地震對全國造成巨大破壞,逾 8,000 人死亡。國際移民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簡稱 IOM)當時利用 SAS Visual Analytics,根據災區食物與食水供應、臨時居所密度、受傷人口及老年人的腸胃與皮膚疾病個案數據進行視覺化分析,發現在位於震央首都加德滿都的附近區域,有多出 5 倍的嬰兒急需救援,並需緊急補充嬰兒食物及用品。同時,SAS Visual Analytics 與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資料庫(UN Comtrade)合作,對過去 27 年的國際貿易數據進行大數據視覺化分析,找出可大量購入金屬板屋頂的最鄰近供應地,讓 IOM 能分秒必爭為災民重建居所。

總括而言,AI 及數據分析技術能深入分析大量複雜的氣候數據,但在應對氣候變化這領域才剛剛起步,還需更多的時間及資源進行開發與研究。聯合國的「2030 永續發展議程」中,包括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而其中一項包含採取緊急行動以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以長遠發展人類可持續的未來。隨着全球數碼化的急速發展,相信日漸成熟的 AI 及數據分析應用,將可帶領人類走上可持續未來發展的捷徑。

作者:SAS 香港總經理鄭國強

Tags : aiAnalyticsBig Data AnalysisComputer Visionmachine learning
Columnist

The author Columnist

Unwire.pro 將定期邀請業界人士、名筆,撰寫有關 IT 行業趨勢的精闢分析文章。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