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初創企業業界專訪

本地初創捨易取難 專注人體動作數據收集

初創之路向來不容易,要針對特定市場的需求開發有市場價值的產品,就需要精準的了解用戶需求。本地初創 RaceFit 就從最初希望製作智能衣服,準確偵查人體每一項數據,到現時變成主力集中人體動作感應,運用可穿帶式感應器了解分析用家的動作數據,應用在不同的生活情況。unwire.pro 今次就邀請到創辦人分享發展心得。

人體數據收集技術應用方便

目前坊間有些儀器可以讓用家貼在身上,用作拍攝電影或者遊戲應用,RaceFit 的設計則有點不同。RaceFit 聯合創辦人麥君恆指,坊間的設計是 Capture Movement(紀錄動作),而他們是 Understand Motion(了解動作),概念並不一樣。電影拍攝及遊戲需利用有線連接在特定場景內使用,然後裝置會記錄整個動作。透過 Wifi 轉送到電腦畫面上看到火柴人畫面能看到人體剛才的動作。但是他們的技術可以整個身體都變成藍牙網絡,只需要拿著手提電話到處跑,之後會知道整個身體過去的平衡如何等等。用家可以進行平板支撐、深蹲、掌上壓等等不同的動作,而系統可以講解是否有做錯,錯在哪裡等。

▲RaceFit 聯合創辦人麥君恆(中)及 RaceFit 聯合創辦人潘頎業(右)表示 RaceFit 的感應器已經發展到 12 軸陀螺儀,詳細收集人體動態數據。

可滿足老人院看護需要

RaceFit 聯合創辦人潘頎業就表示,人們以為長者跌倒就是一次突發性動作,但其實是可以透過收集到用家的數據再分析,預測用家的下一步動作,預防跌倒。麥君恆舉例指,長者跌倒可能是因為想拿一杯水的動作失平衡。如果了解到長者日常,知道他在不對的時間做不正常的事,系統便可以發出黃色警告。當老人院收到訊息,姑娘即可到長者身旁查看協助,這樣就可以減低至少一次跌倒的風險。現時,長者跌倒平安鐘會響起,但我們想盡量透過人工智能將安全保障再推前一步,連跌倒的風險也一併減低。

▲特別為老人院設計,配以防水設計,可讓長者夾在衣領,從而了解他們的動態數據。

從運動和活動到 STEM 教材

被問到當初 RaceFit 可能真是主力做一些關於運動和活動的數據,為何後來又發展到 STEM 教育,潘頎業表示,起初他們都有考慮過,但當時他們的想法不同,開始考慮可否製作一個較完整的產品結合自家技術、實體書、電子書,把三樣東西連在一起。但當他們和市場溝通如學校老師傾談時,發現原來 STEM 並不需要一套很完整的教材。其實教 STEM 是很靈活的,每一位老師對 STEM 的理解都不一樣,每一間學校教的方法都不一,所以他們反而想要一些比較簡單的用具,由他們自行決定如何利用產品教學,市場需求未必需要這樣精準的數據。

▲當初設計時以掌握運動動態出發,務求收集最精準的數據。

一開始目標高於市場需要然後再調節

公司現時因應市場需求發展不同的營運模式,分別是向老人院用戶收取月費,及以套裝形式將儀器賣給學校及運動用家。麥君恆說,現在回想起來,如果由頭再做或跟著再做,都會繼續向更深度的方向出發。第一,減法永遠比加法容易,如果一開始做些簡單的技術,但想繼續發展下去的路會辛苦很多。第二,他們現時可以於很短時間內完成不同方向的市場需求,正正就是因為一開始研發的技術較高端。面對市場需求時就只須減去一些,作出修改就可以做到,可以令公司容易擴張。

潘頎業就形容,市場需求始終會變,人類當擁有這樣產品時會想追求更多。譬如說長者,從算法上可能比運動員簡單很多,但當應用時我們會發現很多問題相關行業都未有細想過。那時就可能需要運動員算法的精準度。所以從方向來說,都要做好準備,一定要比市場需求高,而非訂較低標準或一樣,這樣才能滿足到未來的需求。

▲感應器可即時傳送數據到手提裝置作出顯示及分析。

Tags : local startupmotion sensing
Antony Shum

The author Antony Sh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