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專題特寫

打風塞車只能「預咗」? 阿里雲冀以人工智能預測交通及改善環境

上星期香港受颱風吹襲,天文台於下班時間懸掛八號風球,不少上班一族飽受等車以及塞車之苦,但這只能是「意料中事」而無法改善嗎?阿里雲於「雲棲大會上海峰會」就表示,當城市翌日有特別事情時,他們的人工智能有能力預測交通,得悉哪裡擠塞,助各方面制訂適當安排。

 

「ET 城市大腦」提升道路效率改善擠塞問題

隨著城市生活日益富庶,私家車的需求日漸提升,原有的道路無法容納大量的汽車而導致塞車。雖然政府可興建更多道路基建,但遠水不能救近火,塞車問題始終要在新道路啟用後才有望舒緩。其實除了修橋築路,改善現有道路基建的效率亦是一個辦法。假如各位有駕車,應會感受過燈位不順或者在幹道交叉位「打交」的問題。這兩點如能得到解決,已有助改善交通問題。

去年阿里雲的「雲棲大會杭州峰會」便宣布在杭州引入「ET 城市大腦」,應用影像辨認技術分析城內的監視鏡頭影像,識別汽車的種類和前進方向,再運算有多少汽車即將駛到繁忙的路段,繼而智能調節紅綠燈的間隔,在汽車較多時延長綠燈時間疏導交通。現在「ET 城市大腦」亦已引入蘇州和衢州。

日前「雲棲大會上海峰會」中阿里巴巴 iDST 研究員華先勝亦提到,「ET 城市大腦」有助交通策略的優化,例如在一個十字路口中禁止車輛左轉,對底合不合適、對交通的影響有多大等。除此之外,「ET 城市大腦」可識別交通意外,提前通知交通警和醫務人員,縮短他們到場的時間,繼而減少道路因突發事故而擠塞的問題,以及助傷者獲得及時的護理。

 

「優化」只是第一步 預測、干預交通狀況才是重點

但人工智能單單用作「優化」現有交通或許有點大材小用,畢竟在香港,規劃行車方向、巴士專線、「綠公仔延長兩秒」,基於現時的技術也分析得到。所以華先勝指出,「優化」只是第一步,預測和干預才是「城市大腦」進一步要做的事情。

 

要這樣做,首先就要擁有城市今天以及過去一個月的交通狀況,然後就能預測明日發生特別事情時的交通情況。「比如明天要下雨,明天哪裡有一個大型的活動,哪裡有一個大型的演唱會,明天的交通會是甚麼情況是可以進行提前預知。哪裡會出現擁堵、哪裡出現交通事故增多,其實是預先可以知道。」如此一來有關當局便可提前部署警力、醫療、疏導措施等等。

由於我們可預知明天發生甚麼事,我們更可提前干預,實施交通管理,從而減少擁堵和意外的機率。雖然這暫時只是一個「願景」,但華先勝相信這並不太遠,不久的將來便做得到。

 

廈門航空與阿里雲辦比賽 冀提升惡劣天氣後航班恢復能力

科技除可提升城市內部的交通效率,亦可改善跨國的航空交通體驗。早前英國航空(British Airways)就聯同多家機構贊助了全球首個機艙黑客馬拉松比賽 Hack Horizon,希望運用創新的旅遊科技(TravelTech)來改革航空及旅遊行業;而阿里雲亦在「雲棲大會」上表示與廈門航空合作舉辦比賽,期望解決航空業長期以來的問題,不過他們則重的是「航班延誤」。

延誤的原因眾多,「航空管制」固然是其中之一,但這不是有人工智能便能解決,因為當中涉及空域問題;「天氣惡劣」亦是常見原因,在「雲棲大會上海峰會」舉行當日,上海蒲東和虹橋機場共有 462 個航班因暴雨而廷誤或取消。

人工智能當然不能控制天氣,但在惡劣天氣後的恢航安排則可幫發揮作用,因為當中涉及到大量飛機以及機型、旅客、航線的考慮。廈門航空總信息師王洪建於會上便提到,去年颱風莫蘭蒂吹襲廈門,公司靠現有系統和人工經驗,花了 4 小時調整 570 多個航班方能提供整體的方案,無論對他們抑或乘客而言速度仍然稍慢。然而假如人工智能可縮短準備的時間,除可提升工作效率,更有助加快通知乘客,減低他們的不滿,對乘客、公司甚至是前線員工都有好處。

 

分析自然數據監察環境 阻止企業違法排污破壞環境

除了塞車,環境污染同樣是值得關注的問題,故會上阿里雲公布了全新的「ET 環境大腦」。阿里雲人工智能科學家閔萬里稱,「ET 環境大腦」收集各種自然界、工業生產、洋流、氣流等數據,通過計算便可找到各項事物的關連。「當一隻蝴蝶振動翅膀時,太平洋的島上會有颱風,這個關聯是可以在強大的計算能力面前原形畢露,因為我們有所有數字化的記錄。」

 

「ET 環境大腦」可用於多項環境項目,其中一例就南太平洋漁場管理。閔萬里說,「ET 環境大腦」收集了遙感和海洋衛星的數據後,除可分析哪個水域最適合三文魚生長,更可得悉哪個海域的魚類密度大大降低,需要重點保護;而結合影像智能學習的話,系統亦可監察和預測植被和牲蓄的改變和生長情況。但除了郊外,城市亦是環境的一部分,故「ET 環境大腦」可與「ET 城市大腦」結合,分析城市內部的污染問題。

有關「環境保護」的產品很多時要面對盈利困難的問題,但閔萬里認為「ET 環境大腦」的商業模式是可行的,因為中國廢物處理的市場高達上千億人民幣,當中「監管」正是主要需求之一;而只要監管能力提高的話,便能減少企業偷偷處理廢物的問題,改善環境。

阿里雲人工智能科學家閔萬里(左)及阿里巴巴 iDST 研究員華先勝(右)

 

總結:打風塞車只能「預咗」?

上星期香港受颱風吹襲,不少上班一族冒著風雨候車,上到車後又要塞車,狼狽得很。這或許是一直以來的預料中事,但隨著人工智能興起,這些「預咗」的問題有沒有解決的可能?事實上,香港政府和交通營運商不乏行車數據,主要道路亦設有鏡頭拍攝即時的交通狀況,人工智能預測交通情況,並非不可行。

不少人經常提倡「智慧城市」,除了著墨於「數據開放」,人工智能亦是值得考慮的方向。然而如果要與創科局談人工智能改善交通和環境,似乎還是太過天真。

 

 

Tags : aiali cloudbig dataSildesmart cityTravelTech
Dennis Ma

The author Dennis Ma

為香港讀者分享各種 IT 新聞及趨勢,如企業動態、保安消息(勒索軟件、程式漏洞等)、未來科技(AR、VR、3D打印等。)、電子商貿;亦專門分享 SEO、網頁設計、社交平台推廣等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