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初創企業業界專訪

創業不能因為「潮」 青協:如沒創業精神、不如放棄

由近年媒體大量報導開始,加上今年初馬雲和梁振英政府宣布分別投放 10 億及 3 億元支援青年創業,「創業」似乎成為了潮流。過去一直關注青少年問題的香港青年協會(青協),其實也有協助青年創業,Unwire.pro 就訪問了青協資訊科技總監魏遠強,探討一下這股創業風對青年是利是弊。

unwire011

 

「創業很潮」

說今年是香港的「創業年」,應該錯不了。Unwire.pro 今年報導過的創業援助基金非常多,如馬雲投放 10 億港幣成立的「香港青年創業基金」、特首在施政報告提及的 3 億「青年發展基金」,如再加上不同團體以現金或贊助的支援,還有一大堆加速器和種子培育計劃,加起來幾乎可達 20 億港元。

其實不只香港,亞洲區內的創業風同樣吹得起勁,由馬雲宣布投資 100 億台幣支援台灣青年創業,到中國政府計劃設立總規模 400 億人民幣(約 65 億美元)的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甚至連藝人楊穎(Angelababy)都說要搞創投基金,說「創業很潮」,應該錯不了。

搖滾樂隊 Lansdowne 主唱 Jon Ricci 曾在 Business Insider 撰文,指要「像組建搖滾樂隊一樣經營你的創業團隊」。而創業(尤其是科技創業)愈來愈像搖滾樂的象徵:反建制、表現自我,當然還有更大部分只是憧憬嘻皮士的「潮」和「型」。

 

青年創業不是解決青年問題方法

這可能不是什麼好事。畢竟真的下海玩了這場創業遊戲的人一定知道,創業其實更像是在大海裡求存。據哈佛商學院 2008 年研究報告,初次創業的成功率平均是 22%。或者這數字已經是偏高,據中國有關部門統計,2013 年中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僅只有 1% 左右,其中浙江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最高,但也僅只是約 4%。

近年香港經常聽到「青年缺乏向上流動機會」的說法,80後、90 後青年難以在職場向上爬升,於是「創業」就成為一種排解社會怨氣的宣洩口。 事實上亞洲不少國家都遇上同類問題,而「創業」要改變市場固有遊戲規則的特點,就成為亞洲青年踴躍投身 IT 創業的原因之一。

其實豈只青年有這種想法?本身有責任解決失業,尤其是青少年失業問題的政府,就已經是這想法的「熱烈支持者」。2003 年沙士時代,香港的經濟非常差,失業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當年政府就在黃大仙撥出空間成立「騰龍墟」,就是希望為失業人士提供創業機會。

但有關政策受到社會猛烈抨擊,因政府只是把「失業人士」變成「創業人士」,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而且鼓勵在職場上失意的人創業,這些人未必真的已經做好心理和財政準備,結果只是讓他們生意失敗,不僅失業更負上一屁股債。

無可否認,自從數碼港和科技園成立後,歷年為香港創業圈子付出不少汗馬功勞,今天香港創業成功機會一定比十年前高。而 2015 年的今天,經濟也好得跟 2003 年是兩個世界,但社會怨氣卻同樣的深。於是難免令人懷疑,政府是否只是用 3 億基金來打發年輕人?政府這個「青年創業基金」會否只是另一個推青年揹上負債的錯誤?

 

青協積極推動青年創業風氣

青協推出各種創業計劃多年,自 2005 年開始的「香港青年創業計劃」(YBHK),就為有志創業青年提供一站式創業支援,包括免息貸款、創業導師及網絡等,今年更宣布把貸款上限由 10 萬元提升至 15 萬元。青協亦與香港按揭證券公司於 2012 年合作推出「小型貸款計劃」(Microfinance Scheme),提供小型創業、自僱營商及自我提升三種貸款,並提供適切支援,協助創業及自僱人士。

青協最近更成立了全港首個民間「社會創新中心」,鼓勵青年運用創新想法解決社會問題,建立商業營運的可持續模式。該中心位於黃竹坑,可容納約 80 人的共用辦公空間將以 1,200 元月費租予青年社創企業家。創新中心首年更會留約 200 萬港元種籽資金,供全港 18 至 35 歲的社創企業家申請;每項目可獲批金額由 5 萬至 30 萬港元不等。

除此之外,青協亦剛牽頭成立了「香港青年創業家商會」(HKGCYE),是香港首個真正由年輕創業家組織的「總商會」。還有位於深圳前海的「深港創業夢工場」也是由青協協辦,青協會負責引薦香港出色的、同時也希望發展內地市場的初創團隊,到前海夢工場落戶發展。

unwire014

 

「不想打工」不是創業理由

據青協今年初公布的「青年價值觀指標 2014」調查,認為「創業」較「打工」好的比率,由 2012 年的 56.7% 上升至 2014 年的 61.1%。畢竟「工字不出頭」的想法根深柢固,在創業基金愈出愈多下,這種想法更加容易出現。Unwire.pro 最近就去了黃竹坑訪問「社會創新中心」,並與負責人青協資訊科技總監魏遠強談到青年創業的問題。

他認為香港近年的創業氣氛比以前好了不少,承認以前的確有些人是以「不想打工」、「想一朝發達」的心態來創業。他同意「創業很易很賺錢」的風氣已經出現,但正正是因為有這種風氣,青協的角色才重要,可以把未準備好的人拉回來。

讓不切實際的發夢者期待創業果實,而不給予他們幫助,只會製造更多的失敗者。換言之培訓、輔導的配套其實比錢本身更重要。但幸好是近年魏遠強接觸的都是有理想的青年創業家,很多都一心為了「改善社會」而來,因此並不太擔心現在的創業風潮是「泡沫」,反而應關心有良好出發點的團隊會否因為經驗不足,而錯失持續創新的機會。

問到為何「社會創新中心」租金那麼便宜,原來也有故事。一來黃竹坑本身並非租金很高地段,二來因為業主願意用較低的租金讓青協使用,因此才能把資源節省下來,除了較便宜租金外更可提供種籽基金支援創業。「其實很多 Startup 只停留在構思階段,根本未到能夠找天使投資的階段,種籽基金可讓這些想法也能有機會實踐。」他說。

unwire015

 

想法、資金未必是關鍵

魏遠強表示,推動創業風氣不應該著眼在「一朝發達」、「收購上市」這些虛榮故事之上,畢竟創業成功的機率並不高,如果年輕人看輕創業的苦楚,以為很容易就成功,絕對不是好事。因此青協雖然會協助青年創業,但比起「想法」本身,有沒有創業精神、是否已做好準備,反而才是重點。

除青協外坊間其實已有不少種籽基金、創業基金資助,而且大多不用償還,跟以前可能只有借款創業一途有很大分別。為減少一心拿資助但實際沒有創新想法的人,青協會有面試審批制度,如發現對方其實沒有創業家精神,或是只想找一筆錢做傳統生意(如特許經營權),他們都會勸退或轉介到貸款計劃,盡量把資源留給真正青年創業家。

比較起來,創業想法、資金這些問題,反而容易解決。魏遠強笑言「需要錢就給錢好了」,有沒決心還比較重要。因此青協其中一個由 JP 摩根資助的項目,就鼓勵一些條件不太好的人,如低學歷、殘疾、來自單親家庭,或是經濟有困難等而又有志創業的人申請。項目甚至提供生活津貼,雖然未必能補償辭工全職創業的收入損失,但最低限度有數月時間可試試把想法實踐,而不是只能因「沒錢」、「沒時間」這些原因而放棄。

 

希望盡可能讓最多人得到資助

魏遠強訪問中一直強調「創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 Spirit),他認為「創業家」不是指他的想法有多獨到,而是能否堅持理想到最後,在逆境中也能勇於接受挑戰。在青協的創業計劃就有各種不同的培訓和講座,除了實務性的知識外,亦包括導師分享自己面對逆境如何走過去的經驗。魏遠強認為就算創業失敗回到職場,這些創業家精神都會對工作有很大好處。

那是否要有「改變世界」的想法,才算是創業家?魏遠強不以為然。他提到青協幾個不同創業基金,各自有不同定位,例如由賽馬會慈善基金贊助的就以「為社會創造價值」為標準,但魏遠強強調並非要求要做「社企」,只是鼓勵創業者在改變社會之餘也能有持續發展的模式,並非要給參加者帶來壓力。

也許這種想法,跟青協幾個創業計劃都以「種子基金」(Seed Money)為主,相當一脈相承。雖然魏遠強一直強調青協的創業資助、培育並不會要求參加者必須是社企,或是必須有社會價值,但像 JP 摩根那個基金本身就已很有「社會責任」的味道。

青協跟上面提過的馬雲 10 億「青年創業基金」最大不同,是肯定不打算從培育公司中獲利,雖然今天馬雲還未有公布基金詳情,但想也知道一定跟阿里本身業務有關。因此青協的資助大多以「小筆款項」的種子基金形式撥出,同時也不是以「已有一定發展但想找更多資助」的團隊為目標,希望盡可能讓最多人得到資助,畢竟「由零到一」其實最困難。

unwire008

 

並非只有「社會責任」或「賺錢」

相對於由商業機構出錢出力的創業培育計劃,筆者在訪問中多次問到,青協的定位是否以「支持社會企業」、「提倡社會責任」的角色?魏遠強並不贊同。他認為這只是一種「二分法」,認為創業要不是很賺錢,要不就是為了社會責任而不牟利,而忽略「推動創新」是既能賺錢也對社會有助的原動力。

「創新性、Innovation 講的,是想法本身跟傳統有什麼不同?改變到什麼?有沒能持續發展的可能性?這些我們看得更重。不是有社會責任就一定是好,也不是賺大錢的業務計劃就一定通過。遇上過不少申請者空有理念而不能持續發展,曇花一現的事其實沒有意義。」

有些商業機構的創業培育,本質是「尋寶」,希望能夠為業務注入新想法。魏遠強認為青協當然不是尋寶,但其實也是在替社會「尋寶」,尋的是「創新的想法」。這未必是賺大錢想法,也許借錢承辦便利店更實際。

 

滿街創業資助是否變了 Easy Money?

前面提到,今年來自不同界別的創業基金很多,創業資金來源多了,感覺就像「銀行水浸」,申請資助好像變成了 Easy Money。近年社會一向對此避忌,拿資助就像不是「自力更生」,公帑贊助商業機構更隨時斥為「官商勾結」。

魏遠強同意多了很多基金,各種定位也不同,尤其相對馬雲一開口就 10 億,青協小額資助的數額半點也不吸引。但他認為大多數 Startup 最需要的並非是錢(也很重要啦),而是生意關係、業務機會和行業知識,怎樣把想法變現實,再可變成商品,而且用最少錢和最快速度,中間過程不是給你錢就做到。

他表示接到的申請並不少,反映金額並非最重要,而是申請者是否認同你幫到手。最低限度,不會背後有隱藏的議題,例如一定要做某種業務或使用限定的服務等,部分申請者反而更看重。另一方面,錢已拿到不等同背後有其他業務關係和發展機會,這些都是申請者要留意的。

 

不是所有年輕人都適合創業

回到最初的話題。會否覺得創業資金來源太多未必是好事?魏遠強認為「不是所有年輕人都適合創業」,如果根本未準備好的話,青協會拒絕他們申請,讓他們想清楚再決定是否去做。不是因為有一筆錢可以不用償還,就代表可以付出幾年時間去「嘗試創業」,如果根本沒有創業精神,倒不如及早放棄。

「未準備好」可以是在精神方面的,如成熟度、抗壓能力,也可以是業務計劃根本就不完善。如果只是後者,青協其實很樂意協助,願意給申請者機會學習,希望扶一扶就能成事。但如果真的不適合,就會勸退對方,總比蝕錢後沒有好結果。

但魏遠強堅信,未必所有人適合創業,但卻所有人都可以擁有「創業精神」。「創業精神」同樣也幫到「打工仔」,畢竟公司同樣未必有足夠資源給員工,員工也是一樣得用最少資源、用創新手法去解決問題,用老闆心理去應付工作。有創業經驗或多或少已有這種訓練,拒絕申請不代表「批死」只能打一世的工,沒有「創業精神」的話,創業還是打工都一樣痛苦的。

 

Tags : EntrepreneurshiphkfygincubationIncubatorstartup
Catabell Lee

The author Catabell Lee

Leav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