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企業趨勢初創企業

Uber 踩入香港 本地 Call 車開發商未驚過

外國知名的召車應用 Uber 最近終於殺到來香港市場。但觀乎香港包括 GoGoVan 在內的幾家 Call 車應用,在香港都遇上一些法律障礙,Uber 落場會否加速市場對這類應用的認識和提高接受程度?早前 Uber 在倫敦遇上的士司機大抗議,來到香港又會否影響其他人生計?今次專訪了 GoGoVan 和 Call4Van 的創辦人 Steven Lam 和 Conrad Wu,聽他們怎樣看待這個新對手。

unwire001
對於 Uber 踩入香港,GoGoVan 和 Call4Van 的創辦人 Steven Lam(左)和 Conrad Wu(右),均未示:未驚過!

 

Uber 顛覆全球召車市場

近年以召車服務為主打的手機應用,在全球各地均大量出現:香港有召的士的 Easy Taxi,也有召客貨車的 GoGoVan 和 Call4Van。而在中國更是超級大戰,騰訊有「嘀嘀打車」,阿里巴巴有「快的打車」,兩者更為搶客而向司機提供補貼。

在2009年創辦的 Uber 則是外國最成功的召車應用,透過撮合乘客與商業司機,再從司機的交易費中抽佣,既免除 Uber 自己擁有汽車的成本,商業司機也能更易找到乘客。目前 Uber 版圖遍及全球 37 國、128 個城市,其中 20 個在歐洲,台北也是亞洲據點之一,而香港的加入其實亦已流傳多時。

有數據指出,去年乘客透過 Uber 租車的開支已多達 10 億美元,換言之 Uber 收入已超過 2 億美元。據 VentureSource 數據顯示,Uber 估值已高達182億美元的天價,甚至超越有實體車隊的租車公司 Hertz 和 Avis 的市值總和。

Uber2

 

顛覆產業引來抗議

不過每次有新科技想改變現狀,甚至顛覆產業時,都會令現有行業感到威脅,亦往往有挑戰法律的情況。Uber 當然也遇到這種情況,早前 Uber 在歐洲就遇到大抗議,從倫敦到米蘭等歐洲城市,逾 3 萬名計程車與禮車司機都群起抗議,認為 Uber 在搶生意。由於他們需要繳付高達 20 萬歐元的牌照費,不用繳交的 Uber 讓他們感覺不公平,要求有關當局取締。

而在香港也有類似狀況,不過就不是受影響行業的抗議,而是對執法問題抗議。早前就有客貨車組織抗議,認為香港警方「釣魚執法」不公道。由於法律所限,客貨車其實只能載貨,不能合法收酬載客,有警察卻刻意扮成乘客引誘客貨車司機接載來執法,做法不公。

Screenshot-2014-06-18-08.41.43

 

本地薑:完全不擔心!

其實不論是外國或香港,類似的應用都衍生不同程度的問題,其中有對傳統產業帶來影響的,也有對現有法律帶來衝擊的。各種抗議行動突顯了新創科技業以「創造性破壞」顛覆產業時,遭遇的各種艱困挑戰。這次具爭議性的 Uber 殺入香港,是會進一步為市場帶來混亂和衝擊,還是會相安無事,各有各做?Unwire.Pro 這次專訪了 GoGoVan 和 Call4Van 的創辦人 Steven Lam 和 Conrad Wu,聽他們怎樣看待這個新對手。

不同於其他市場的憂慮,Steven 和 Conrad 都不約而同表示,對 Uber 來港不擔心,並不認為會影響其他競爭者。Steven 指出,「Uber 即將在香港代入服務」這消息一直已經傳聞,所以在召車應用開發圈子中早就有了心理準備,只差在哪一天獲得證實而已,所以大多沒有感到驚訝。

由於香港有法例禁止「白牌車」載客,本港有牌照能提供房車接送服務的本地租車公司其實很少。Steven 估計,Uber 一直要等到今天才能提供服務,可能正是因為該問題,要靠跟本地的租車公司合作,或是向政府申請牌照需時的結果。因為政府發牌謹慎,往往會先批少量,觀察過後才會逐步增加,所以他預期 Uber 在投入服務之初應不會有大車隊提供服務。

uber_app

 

預計走旅客及高檔企業客路

Steven 和 Conrad 都認為,Uber 和他們的客路不同,就算是在外國引起抗議浪潮的計程車市場,都可能完全影響不到。Conrad 認為香港搞召客貨車的應用比召計程車的成功,是因為香港「截的士」實在太方便,不僅有大量的士站,甚至可用電話召叫相熟的「八折的」,使用召叫的士的應用的機會太少。真的要載客的話,的士不僅更快,也比 Uber 來的便宜,不像 Uber 在外國有方便和價格優勢。「500 元從機場載出酒店,在香港無人會願意的。」他說。

Steven 和 Conrad 都認為,Uber 的優勢在於其在外國的知名度,因此預期 Uber 在香港的主要客戶都是外地旅客和跨國企業的員工租車。Conrad 相信很多在外國已在用 Uber 的旅客,來到香港後可能會優先選擇他們熟識的 Uber。Steven 則補充,Uber 本身走的是高檔路線,其實很多跨國企業不想自己花錢養著公司專車,因此都改為使用 Uber,他預期香港的情況也是差不多。

 

 

Tags : o2o
Catabell Lee

The author Catabell Lee

Leav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