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工智能機械人科技

螞蟻集團押注超仿生機械人 首形科技年內第三輪融資破億 情緒 AI 吸引巿場資本

超仿生情感互動機械人研發商首形科技於 2025 年 9 月完成新一輪過億元人民幣(約港幣 1.08 億元)融資,這是這間成立僅 15 個月的公司在 2025 年內完成的第三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螞蟻集團領投,錦秋基金聯合投資,厚雪資本、弘暉基金等知名風險投資基金及鵬城願景基金等科研機構基金參與,原有股東順為資本、招商局創投、Taihill 持續超額追投。融資將主要用於情緒基座模型的迭代升級和多場景應用的商業化落實,標誌著人形機械人領域從技術演示階段正式邁向商業變現關鍵期。此事件揭示三大核心趨勢:互聯網巨頭加速佈局具身智能生態、情感互動技術成為差異化競爭壁壘、資本密集押注從「功能工具」轉向「情感夥伴」的新一代機械人。

資本瘋狂湧入背後邏輯

2025 年具身智能領域的融資熱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首八個月已發生 138 宗融資事件,其中 52 宗金額超過 1 億元人民幣(約港幣 1.08 億元),全年累計金額突破 153 億元人民幣(約港幣 165.24 億元)。首形科技在短短三個月內連續完成 Pre-A 輪、A 輪和 A+ 輪融資,吸引了從策略投資者到財務投資者的全方位佈局。螞蟻集團在 2025 年頻繁涉足具身智能領域,已投資宇樹科技、鈦虎機械人、靈心巧手等多間企業,形成從本體製造到零部件的產業鏈覆蓋。平安基金經理張蔭先明確指出,人形機械人是「未來十年最具成長性的黃金領域」,參考智能手機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軌跡,當前產業正處於從 0 到 1 的萌芽期,並向 1 到 N 的成長期過渡階段。全球人形機械人市場規模預計將從 2025 年的 29.2 億美元(約港幣 227.76 億元)增長至 2030 年的 152.6 億美元(約港幣 1,190.28 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 39.2%,而情緒 AI 細分領域預計從 2025 年的 57.3 億美元(約港幣 446.94 億元)擴張到 2035 年的 385 億美元(約港幣 3,003 億元)。

AI 情緒模型有溫度  跨越恐怖谷效應

首形科技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自主研發的情緒基座模型和超高仿生人臉技術,這項技術正突破困擾業界多年的「恐怖谷效應」。公司創辦人胡宇航博士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創意機器實驗室,其研究成果曾發表於《自然·機器智能》、《科學·機器人學》等國際頂級期刊,提出了「自監督學習 + 自我建模」的創新方法體系,使機械人能夠透過觀察自身學習結構與運動規律。2025 年 2 月和 5 月,胡宇航的研究成果再次刊登於《自然·機器智能》和《NPJ·機器人》期刊,展示了在機械人自主學習演算法領域的持續突破。首形科技的情緒基座模型融合語言、表情、語音、語境等多模態資訊,使機械人除了能識別人類細微的面部變化,也能作出自然可信的情緒回應。這種技術突破在實際應用中已獲驗證:其最新產品「精靈·璇」憑藉超仿生面孔和高辨識度設計,備受行業和大眾注目,被定位為「具備藝術收藏價值的科技品項」。德勤中國研究主管合夥人陳嵐認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融合創新正支援服務機械人向具身智能邁進,將賦能千行百業。

商業化落實的雙軌策略

首形科技在商業化路徑上採取了獨特的雙軌策略,同時推進 Origin 計劃和精靈計劃。Origin 計劃聚焦於將虛擬數碼生命轉化為可感知、可交流的實體存在,讓互聯網時代隔着屏幕的虛擬角色跨越「冰冷邊界」進入現實世界。此策略與當前人形機械人商業化落實的主流方向形成差異化競爭:業界普遍認為工業製造是最先規模化應用的場景,優必選、宇樹科技等企業將 2025 年定位為「量產元年」,目標突破 1,000 台出貨量。但首形科技選擇優先在品牌旗艦店、主題樂園、IP 體驗空間等情緒價值密集的互動場景建立商業閉環,透過部署具備自然表情和主動互動能力的機械人快速建立人機情感連結。智元機械人創辦人王闖提出,商業化成功的量化標準是「單一場景能運行 1,000 台以上並保持高日活」,而首形科技計劃於 2025 年底啟動內部員工測試,這將是 Emo 機械人的首批「種子用戶」。北京大學助理教授、銀河通用創辦人王鶴指出,人形機械人產業化的核心在於合成數據突破和場景閉環能力,首形科技的多場景應用落實策略正是對此理念的實踐。

產業生態重構與未來想像

螞蟻集團對首形科技的投資反映出互聯網巨頭對具身智能生態的全鏈條佈局野心。2025 年初,螞蟻集團子公司上海螞蟻靈波科技有限公司招募 14 個與具身智能系統相關職位,涵蓋嵌入式開發、機械人軟件測試、演算法工程師等崗位,顯示其可能自研人形機械人產品。投資首形科技則補足了螞蟻在情感互動和人機共情領域的技術短板,形成硬件本體、靈巧手零部件、情感互動系統的完整生態。華泰證券研究報告指出,2025 年人形機械人將真正進入工廠場景訓練,累積高品質、大規模應用數據,這是破除具身智能「數據不足與實用性低下引力束縛」的關鍵。中信證券預測,2025 年人形機械人出貨量將超過 10,000 台,到 2030 年將達到約 500 萬台,市場規模增長至 7,500 億元人民幣(約港幣 8,100 億元)。情感互動型機械人的應用場景更加廣泛,從醫療養老到文旅娛樂,從教育陪伴到企業服務,都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德勤與普渡機械人聯合發佈的白皮書強調,服務機械人需要發展「流動 + 操作 + 互動」多技術棧以及專用、類人形、人形的多元形態。

當技術遇見資本的歷史性時刻

首形科技的快速崛起是技術突破與資本熱潮共振的典型案例,也折射出中國在具身智能領域的全球競爭力。2025 年首五個月,中國具身智能和機械人領域投資事件達 114 宗,超過 2024 年全年的 77 宗,資金規模從 209 億元人民幣(約港幣 225.72 億元)增長至 232 億元人民幣(約港幣 250.56 億元)。這種增長速度遠超美國同期水平,中國企業在人形機械人領域的論文發表量在 2015 至 2022 年間增長了 545%。首形科技所代表的「情感互動派」與傳統「功能工具派」形成了有趣的產業分化:前者強調跨越恐怖谷效應後的共情價值和藝術審美,後者追求降低成本和提升自主作業能力。這種分化本質上對應着不同的市場需求和商業化路徑,也為投資者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當人形機械人從「冰冷的工具」進化為「有溫度的夥伴」,它將如何重新定義人類與機器的關係邊界?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就藏在首形科技等創新企業的探索實踐中。

最後更新:2025年10月2日
資料來源:
投资界
MarketsandMarkets
神州学人网
人形机器人发布
德勤中国

 

Tags : 具身智能情緒 AI機械人螞蟻集團首形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