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
政府自推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多個政策局陸續公布藍圖,聚焦北都,以配合北都未來的發展方向。
政府於 2023 年底推出《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藍圖》),以推動漁農業界升級轉型、邁向現代化及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藍圖》中提出要善用北都發展的機遇,提升漁農產品的產量、質素和產值,建立本地品牌,同時發展與農業相關的休閒活動,促進城鄉共融。
而最近公布的《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藍圖2.0》),則建議於北都打造「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北都範圍內蘊藏大量岩石的寶藏,印洲塘、荔枝窩、吉澳、鴨洲,還有香港首次發現恐龍化石的赤洲,早於 2015 年已列為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擁有長達 4 億年歷史的各種沉積岩,展示了香港完整的地質歷史。《藍圖2.0》便提出的沙頭角文化旅遊區行動計劃,配合客家和漁民的傳統文化,推出沙頭角文化生態旅遊路線產品。
兩份藍圖提出的計劃,建議推行的地點和概念不謀而合。兩者如能聯乘合作發展,結合生態保育、地理、歷史、科普、文化等多元概念,便能為本土和海外遊客提供不一樣的旅遊體驗,相信會吸引更多旅客,振興本土經濟。
可惜,當局公布的發展藍圖眾多,卻未見有連結上下的綜合方案,促使跨部門聯乘協作,創造協同效應。政府如能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以土木工程拓展署建立的「聯合運作平台」(Common Operational Picture,COP)作互動,其單一資訊來源(SSOT)的特性,便可確保各部門同時掌握一致資訊,方便溝通及尋求共識,不但可以互利共贏,還有助加快北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