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科技專欄

智慧社會(八):創新科技助抗水患

近年來,香港廣泛受到極端天氣帶來的暴雨影響,多區出現水浸情況。為防範水患,政府積極推展超過 80 億元的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包括黃大仙及港島東區等曾發生較嚴重水浸事故的地區,同時配合創新科技,加強成效。

例如暴雨前後便利用清淤泥機械人,在不同地點進行緊急清理工作;同時在全港各處設立 320 個「遠程防洪裝置」,讓工作人員可實時監察各主要河道和水道的狀況,協助渠務署迅速採取預防及應變措施,又試行智能系統,實時分析街道影像,辨識街道水浸情況等。

土力工程處作主導開發和應用的三維泥石流動模擬技術(3d-DMM),利用先進的電腦模擬和運算技術,結合創新技術如地理資訊系統(GIS),模擬泥石流動的路徑和速度,力求更準確地判斷天然山坡山泥傾瀉的風險,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改善工作。當局同時收集了香港超過 6 萬個人造斜坡和 2700 個天然山坡的數據,以及地形圖、航空照片和光學雷達數據,形成一個豐富的空間和文字數據平台以供檢索。該平台現已成為政府內部、顧問和工程師不可或缺的系統,有關資料會向外開放,增強公眾對斜坡維修的意識。

此外,政府也採用了由土木工程拓展署研發的「聯合運作平台」(COP),平台以 GIS 為核心為政府部門實時提供緊急資訊,包括山泥傾瀉、水浸、樓宇受損和重大道路事故,以加強各部門的緊急應變協調。

創新科技在預防及應對緊急災害起著重要作用,只要當局能夠善加應用,並積極完善緊急應對措施,相信市民的生命和財產得到保障之餘,還可以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助港成為領先的智慧城市。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

lee boris

The author lee bo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