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工智能專題特寫

結合納米及量子科技 用 AI 幫鑽石分級 Goldway 關植恩:技術門檻高先有好回報

在 Goldway 創辦人關植恩(中)與 Master Dynamic 助理總監鄧詠芝(右)身後的,就是他們第一代開發的鑽石印記機器。

成日話香港無高科技初創,來來去去都係做 app 同埋 Fintech,其實有很多從事 Deep Science 的初創在默默耕耘,只是他們一來低調,二來技術先行不夠搶眼球,才會被人忽略而少人報道。今次訪問的 Goldway 就是例子之一,一踏入他們位於科學園的實驗室,見到入面大量高科技儀器,仿似走進了 Ironman 間工作室,你就知這裏絕不簡單!創辦人關植恩(Ian)說他們的理念十分簡單,就是從來不做用錢買得到的現成東西,簡單一句說話,已經見證他們在科學發明及創新上的大無畏精神。

故事要先回帶到 2004 年,Ian 當年 UCLA 大學同房、中大機械工程系教授江爭(Tom)博士接到一項秘密任務,要幫本地鐘錶業開發自家機芯。「香港鐘錶業在 80 年代是龍頭產業,不過一直只幫大品牌做 OEM,但後來瑞士機芯來貨價愈來愈貴,更限制出口數量,成個業界叫苦連天,於是鐘錶業協會向政府建議,找大學幫手研發香港製造的手錶機芯,結果江教授接手了這個項目。」當年創新科技署撥款 6000 萬港元,江教授也組成一個 40 人團隊,花了幾年時間開發,研究也有點成果,但到 2010 年卻被叫停,但既然請了 40 人回來,江教授認為就此解散很可惜,於是問 Ian 是否有興趣一齊開公司。

在 Goldway 創辦人關植恩(中)與 Master Dynamic 助理總監鄧詠芝(右)身後的,就是他們第一代開發的鑽石印記機器。

結果創立了 Master Dynamic 這間公司,專注開發與鈉米科技有關的技術,由於團隊由鐘錶技術起家,所以公司首個項目也與手錶有關。「手錶機芯零件眾多,最重要的是負責儲存上鏈動力的游絲(spiral),結果我們成功以矽來作為材料,開發到香港製造的手錶游絲,並且取得專利,內地海鷗表更成為我們首個客人。」可惜再跟歐洲錶廠洽談合作時卻遇上阻難,原本有 7 間瑞士錶廠感興趣,甚至全部測試報告均證明游絲合格,但遇着知名手錶製造商 Swatch Group 剛巧也開發了矽製游絲,錶廠在壓力下未敢採用他們研發出來的游絲。「既然手錶行不通,立即想辦法發掘其他市場。剛巧見到大型鑽石供應商 De Beers 推出 Forevermark 系列,是全球唯一能在鑽石表面打上印記,而不會影響鑽石的顏色及淨度,我們覺得自己也能做到,甚至會做得更好,於是決定從這方面進行研發。」

經過一輪努力,Ian 與團隊用高能量的激光,在同樣不改變鑽石的顏色及淨度下,令它產生極為微量的結構轉變,然後在表面留下凸出只有幾納米的印記,而且印記摸不到也看不到,要經專用儀器才能檢測。「周大福對此很有興趣,於是利用我們的技術創立了 T MARK,我們還為他們建立整個生態圈,用 IoT 及區塊鏈技術令鑽石變得容易追蹤,由批發、零售到客人手上,整條供應鏈也有記錄,令每粒鑽石也可追溯,同時有防偽效果。」為了令公司定位更清晰,Ian 決定分拆 Goldway 這間公司,專門負責與珠寶相關的業務,而 Master Dynamic 就退居幕後,繼續從事最擅長的基礎科學研究。

用 AI 幫鑽石分級

整個分級過程全自動化,設有機械臂將鑽石逐粒放到機中進行分級。

完成分拆之後,Ian 說他們專注於兩項方案,其中一個與近年大熱的人工智能有關,「傳統為鑽石分級的方法大多依賴人手,任何事只要有人的參與,一致性及確定性定會受到影響,雖然分級師(grader)受過專業訓練,亦有大量工具輔助他們分析,但人的眼睛始終會疲勞,每日心情也會有所不同,甚至在不同時間進行分級工作,結果也會有所出入。我們特別邀請了合資格的分級師訓練 AI 系統,希望能簡化分級程序及準確性。」Ian 強調這樣做並非要取代人手,始終分級需要人的經驗,「AI 做的是首輪分級,隨後分級師在第二輪根據 AI 結果再判決,甚或再另加一名分級師進行多一輪分級。」

至於另一個項目則更厲害,竟然應用到量子科技,Master Dynamic 助理總監鄧詠芝解釋,「近幾年人工鑽石(Lab-Grown Diamond,簡稱 LGD)數量急增,由於屬人工培養的關係,LGD 完全沒有瑕疵,質素更勝天然鑽石。傳統是以光譜來分辨兩者,始終天然鑽石需要幾百萬年形成,理論在光學上,與只以一個月或更短時間合成的 LGD 會有差別,但 LGD 不斷改良合成技術,令實驗室不能單靠光學區分,於是我們想到透過量子層面來分辨,與港大合作開發了一套 ODMR 技術,檢視圍繞鑽石原子轉動的電子,從它們轉動的特性來分辨天然與人工鑽石。」

「人與資金永遠是最大挑戰」

老實說,記者讀理科出身,才領略到箇中技術的皮毛,一般人尤其是投資者怎會有興趣。Ian 也說籌集資金往往是他們最大的挑戰,「投放在這類科研的資金相當大,單看我們實驗室的規模已略知一二,真的很少投資者願意投資此金額,還要忍受如此長的回報期。但我真的想跟投資者說,技術所涉及的門檻愈高,其他人很難複製到,而且技術又有市場的話,可以獲取的回報也愈高及更為長遠。再舉 De Beers 為例,他們在 1999 年推出 Forevermark 至今廿多年,仍然沒有離開過市場,反之一些門檻較低的技術,可能短時間能賺到快錢,但也很快會在市場上消失;雖然納米及量子科技應用於珠寶,要涉及大量的基礎科研,並且需要很大的投資,但最後成功的話,肯定能夠在市場上維持較長的時間。」

Ian 說江爭教授(右)的眼光很準,每次也能看到市場上需要什麼科技,令 Goldway 有清晰發展方向。

幸好 Goldway 的技術適用於珠寶業界,因此仍有業界人士深感技術有用並願意投資,但 Ian 認為政府可以多行一步。「以往我們也有申請創科局的資助,他們特別在意你的產品是否具備創新性(innovation),以及能否商品化(commercialization),這兩點我們是認同的,但最後審批的資金往往給你用作請人及購買軟硬件,雖然是足夠作開發產品用途,不過要進一步商品化卻有難度,以我們的情況為例,產品推出後要與業界合作,讓他們試驗將產品應用到日常營運之上,當中涉及的不單是工程及開發,也有些市場工作,如果資金沒有覆蓋這個部分,對於初創來說要花很大力氣去進行商品化,或是商品化的規模會很細,情況就不太理想。若然政府可以資助到這個部分,會令初創條路易行一點。」

除了資金方面,Ian 亦說人才也是一大挑戰,市場上難有讀納米或是量子科學的現成人才,所以他並不特別要求應徵者讀特定科目,「我們更似一個綜合科學的公司,各方各面的專才包括材料科學、物理、化學、機械二程、電子工程、計算機科學、數學等等也會聘請,對於開發技術及生態圈十分有用,舉例說鑽石印記如果要用顯微鏡才看到會較為不便,於是我們要內部研發一部檢測機,如今已經開發至第三代,只要將鑽石放到機中,就會自動定位找到印記,毋須人手再慢慢尋找,當中涉及光學、電子及影像處理的技術,就靠修讀不同科學的專才來解決及處理,令產品開發能以最快速度進行。」

記者:張靜康

編輯:尹思哲

Tags : 流動置頂置頂
尹思哲

The author 尹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