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初創企業專題特寫

港產筆記 App 疫下擴張 GoodNotes 推行 6-week Cycle 向「白忙」說不

當世間開口埋口都在說故事,動輒就諒解備忘十年大計,爭奪世界第一宇宙最強,便使人覺得,那些一直低調做事、聚焦解決小問題的創業者和 Startup,更顯得彌足珍貴。因為內裡少了一種浮躁,其出品和技術,才能逐步成為精品,影響力和用戶足跡遍佈全球 —— 說的正是蘋果生態專用 App GoodNotes(是的,推出 11 年仍不支援 Android),到底是如何從一人公司發展成百人初創?一起來聽聽創辦人 Steven 陳浩銓的故事。

故事由 Steven 還在讀中學開始,原來他自小熱愛編程,中學時已開始寫很多程式,「記得中學時期剛剛流行 flash,試過寫一些 flash games 給同學試玩,又見過網上有用 flash 編寫出來的留言畫板,覺得很好玩,於是嘗試自己複製一個出來,就是這樣不知不覺走入了寫程式的世界;甚至後來發現原來寫程式涉及很多數學,漸漸對數學產生興趣,因此讀大學也選了數學做主修科目。」

大學抄筆記啟發

在澳洲讀大學時,上堂成日要手抄很多筆記,不過紙張容易散落遺失,攜帶起來又不方便,當時正值蘋果公司首推第一代 iPad,試用過幾個筆記 App,沒有任何一個用起來得心應手,成為了 Steven 自行研發 GoodNotes 的契機,「最初是自己一個人做,當時覺得寫筆記是很小眾的市場,也花不起錢請其他人來做。」

到畢業時,Steven 坦言有點徬徨,不像來自內地及台灣的同學,畢業後可以回去接手家族生意,他選擇創業繼續開發 GoodNotes。一直以來,Steven 希望將真實世界紙筆的書寫,複製並放到 iPad 之上,造出相媲美的筆記體驗,他不斷地思考如何能令墨水更迫真,使用戶忘記自己在 iPad 寫筆記。他設立社群,不斷收集用戶的意見,包括想要加入的新功能或其他建議,甚至飛到海外與用戶見面。因為他的用心和執著,令 GoodNotes 的用戶數量持續增加。

「可能這是我的性格,遇到問題時,會學習新技能解決;例如有段時間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剛剛興起,我就報讀了中文大學的碩士課程,學習這項新技能,甚至後來公司更成立了十多人的深度學習團隊;但其實我是有點懶的,報讀了課程就要上堂及交功課,我靠這些外來力量,逼自己努力進步。」

從大學畢業開始創業的 Steven,從未正式打工,一直以來開發 GoodNotes 至今逾 11 年

「真係見過 Tim Cook」

若數真正的轉捩點,是蘋果電腦 2015 年發佈第一支 Apple Pencil,「那是個分水嶺,未出 Apple Pencil 前,一直也是一個人在做產品,甚至認為產品很小眾,不知道是否真的有那麼多人會在 iPad 做筆記;但 Apple Pencil 推出後,用戶數量即時飆升了兩倍,最主要是提升了用戶的關注,事關以前跟人介紹筆記 app 時,總會問是否寫完會轉化成文字那一種,有了 Apple Pencil,再加上 Apple Notes 程式推出後,大家才知道原來可以這樣在 iPad 上寫筆記,免卻了很多解釋的功夫,而想要更好的書寫體驗 ,用戶就會由 Apple Notes 轉過來 GoodNotes,對我們的幫助很大 。」

正因為 GoodNotes 大受歡迎,後來蘋果電腦行政總裁 Tim Cook 出訪亞洲時,邀請了幾位大中華區多人使用程式的開發者到上海見面(例如 WeChat),Steven 也在受邀之列會見這位蘋果行政總裁。但其實,所有生態系統都可以暗藏危機,隨著 Apple 及 Google 推出自家筆記應用程式,很多用戶覺得內置程式已夠用,令不少筆記 app 慢慢淡出市場,為何 GoodNotes 可以生存至今?「可能是因為我們定位不同,我們是要將 iPad 變成紙張,這可能是很細的一個市場,大公司不會做,Apple 及 Google 變相沒有成為直接競爭對手,真正與我們相似的程式也不多,而且我們做得比他們好。」

作為最受歡迎 iPad App 之一,Tim Cook 也曾經在台上展示和介紹過 GoodNotes

擴展至百人團隊

同時作為產品開發者和 CEO,公司踏入迅速增長期,Steven 沒有忘記自己的雙重身份,認真思考如何帶領公司發展,「與其說是擔心,我覺得更多是期待,期待產品可以去到更大的市場與人競爭。我們已經有很多構思想去嘗試,例如如何更好地結合打字及手寫筆記,因為市面上其他產品,會將這兩個功能分開,我們就在想怎樣可以結合兩者,在最佳用戶體驗下做到。

「另一方面,我們大多數用戶仍然是大學生,開始會思考怎樣去為這班用戶創造價值,實際上他們做筆記是為了學習,我們就在想是否可以做到一個平台,互相分享大家的筆記,促進彼此學習,但坊間也有類似的平台,如何可以做得更好,甚至成為教育者及學生的一個社群,都是我們未來希望達成的目標。」

自從 Apple Pencil 推出,除了用戶數量不斷攀升,員工人數亦每年增加雙倍,現時已發展成為過百人的團隊,甚至疫情期間也沒有停止請人,「是否有疫情,還是需要做筆記,這個用戶需求沒有任何改變,因此對公司生意不算有太大影響。不過公司人數多了,面對的挑戰也不少,過去兩年變相我也要放更多時間去管理團隊,放在產品上的時間確實是少了;尤其是人數跳到幾十人時,真的不可以每人也直接向我匯報,於是要設定一些公司架構,在中間加入管理層,最近我請了兩位副總裁,分別負責營運及工程,才令我可以專心回到產品上,正因我們沒有融資及投資者,也只有我這位創辦人,令我可以很自由地在每一個時間點,思考自己應該將時間放在哪裏。」

自從蘋果推出 Apple Pencil,公司規模和發展一日千里,GoodNotes 今天全球員工人數逾百人,早已不是當日的 one man band(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The Six Week Cycle

因應公司人數愈來愈多,Steven 於是在公司實施 6-week cycle,經驗值得其他初創參考,「其實也是從錯誤中學習,最初有十多人時,我們以兩星期作為一個周期,每次計劃好兩星期要做什麼,然後兩星期後檢討;但當時要面對的問題,是要檢討的項目名單實在太長,然後團隊成員也覺得兩星期太辛苦,工作就像是齒輪般不停流轉,於是就開始研究其他公司是怎樣做。」

六星期中有兩個星期作為緩衝,讓同事休息一下重新思考,才規劃未來六星期的事情,「我們開始嘗試轉到這個模式,結果整體感覺很不同,時間長了確實可以做到更大的項目,而兩星期緩衝期既可以舉辦慶祝活動,又可以做 hackathon、demo day,互相分享成果,也讓其他同事知道各部門在做什麼。前後最顯著分別,是有更多時間及空間去探索,也為規劃項目時提供了更大的靈活度,加入緩衝期也讓同事可以停一停、想一想,毋須像以前不停去做。」

花這麼多的力氣,Steven 說最大的滿足感來自用戶,「最理想當然是他們用完我們的產品,會覺得很開心,然後跟我們分享。歸根究底開發 GoodNotes 的終極目標,就是要發明一樣東西,解決到別人的困難,而且在這方面做得比其他產品好十倍,最深刻是有用戶手寫一封信給我們致謝,感覺像收到情書一樣,那份滿足感真的超級大,令我們更加有使命感去做好產品。」

「白忙」是職場上最為可怕的事,為了吸引人材和有效管治,GoodNotes 奉行 Basecamp 提倡的 The Six Week Cycle,讓同事有更多時間探索和思考。

訪問內容

撰文:張康靜

編輯:尹思哲

Tags : GoodNotes流動置頂置頂
尹思哲

The author 尹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