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專題特寫生物醫藥

初期融資困難 才是發展生物㸯技的信號

2018 年 4 月,港交所在《上市規則》中引進了第 18A 章,涵蓋尚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大開綠燈之下,令香港一躍成為生科公司 IPO 熱門地點,世界排名第二,僅次美國。但實際上 50 家生科公司透過第 18A 章上市,募集近 1,145 億港元只是股票市場的數字遊戲,當中內地企業佔半數,本地生科初創仍然屈指可數。

就連疫情期間在港聲名大噪、本地五大核酸檢測承辦商之一的相達生物科技,也坦言開發產品面對的不單是技術問題,而是到處敲門也未獲融資,結果甚至要向銀行借錢來支持研發成本!

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招彥燾(Ricky)承認當初決定做核酸提取試劇,有點搏一鋪的意味,「公司最初在加州創立,主攻傳染病快測產品,2018 年回流香港時,團隊研發到一套癌症檢測核心技術,令早期癌症篩查出現突破,效果十分好,本來打算以此為公司未來發展方向,誰料疫情淹至,一切變得不一樣。」

新冠肺炎黑天鵝改寫了你與我的生活,但對 Ricky 來說更加翻天覆地,「疫情剛爆發時,身兼國務院聯防聯控專家的北京大學教授跟我說,國內核酸測試準確度不夠高,希望用我們的核心技術來提升準確度,最後我決定出手相助,將所有用於癌症研發的資源,撥到新冠肺炎上。這個決定在商業上並不理智,但作為科學家,想起自己科研初心是要去解決問題,最終下定決心去馬。」

從美國回流香港發展的招彥燾,最初主攻傳染病和癌症快測,疫情下他果斷轉型,成功研發新冠肺炎的核酸提取試劑,一躍成為本港主要核酸檢測承辦商。

「向銀行借錢才能完成研發」

結果香港研發團隊每日早上九時工作至凌晨二時,再由美國團隊接力,天昏地暗 24 小時不停努力了一個月後,終於成功研發核酸提取試劑,並獲國家科技部批出特別通行證,到武漢市發現新冠肺炎首例的金銀潭醫院作臨床測試,準確度比國家金標準高,因而被國家列為重大技術,甚至獲美國 FDA 列為推薦使用技術,全亞洲只此一家。

科研品質受到認可,商品化時機又理想,理應吸引大量投資者?Ricky 苦笑事實並非如此,「整個項目投入了 500 萬美元的資金,相對其他生科項目,這不算一筆大錢,但我們卻真的拿不出來,最後要向銀行借錢才能完成研發。」

即使港府近年推出多項利好生物科技產業的政策,本地生物科技生態圈逐漸成形,但目前香港於生物科技的前期投資卻未如理想,「香港貴為國際金融中心,對於投資者來說有更多容易賺錢的途徑,生物科技回本周期長,中間更涉及眾多不確定性,明顯不是他們杯茶,再加上了解生物科技行業而又有興趣投資的本地投資者,一隻手可以數完,本地生科初創想在前期融資,難度十分高。」

即使能夠成功「疫下轉型」亦不例外,「儘管目前我們有產品有技術,甚至疫情驗證了團隊的執行能力,也沒有特別令投資增長;即使有投資者因我們的成就慕名而來,卻以新冠肺炎終有一日完結為由,認為公司發展沒有可持續性,最終也沒有促成投資。」

相達生物科技獲國家科技部批出特別通行證,到武漢市發現新冠肺炎首例的金銀潭醫院作臨床測試。

難道本地生科初創真的無路可走?Ricky 說又非如此絕望,「回望這兩年的旅程,也不是完全沒有投資者向我招手,不過身為科學家,大概對自己及團隊太有自信,覺得公司應該擁有更高估值,而沒有接受投資者的選項。雖然結果能一鋪返身,但我相信這樣的機會並不多見,因此我建議初創遇到有價值的投資者,價錢不要像我揸得太緊,條路會易行很多。」

「怎樣才算有價值的投資者?我覺得可以分兩方面考慮:一是價值並不一定是錢,創業者最珍貴的資源其實是時間,如果投資者在行業內有網絡,可以連繫潛在合作夥伴甚至客戶,省掉你去叩門或撞板的時間,這個價值已十分高;二是如果對方是知名投資者,即使最後融資金額未如理想,但卻能憑藉光環效應(halo effect)吸引其他投資者跟投,令之後的融資路變得容易。」

聽完創業者的心得,投資者是否抱有相同想法?專注於醫療科技及人工智能等早期投資的 Saltagen Ventures,執行合夥人馮尚賢(Joseph)也坦承,香港不是太多投資者明白生物科技,「自從有了第 18A 章,香港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資中心,但大多是便利了內地生物科技企業來港上市,對於本地生科初創沒有太大幫助。尤其是本地投資者傳統都在股市及樓市賺錢,而本地科創也只強於零售、地產及金融科技方面,不像美國及加拿大有較多成功生科例子可參考,他們無從了解當中風險,自然不會選擇投到相關範疇。」

馮尚賢同意生科初創早期融資較難,認為生物科技創投入場門檻更高,投資團隊要有科研專家,再加上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現在投資反可長遠帶來可觀回報。

習主席訪港扭轉局勢

不過疫情卻對生物科技發展帶來很大契機,Joseph 表示,「因為出現通脹及封關等問題,影響全球初創的融資金額,今年亞洲的創投規模更出現大幅度下調,投資者也在思考什麼是好的投資,反而出現良性的市場修正,例如會見到不少零售科技估值過高,而疫下生物科技的動力,遠比其他創科範疇高,加上入場門檻高,令可以進場的競爭對手數量低於其他創科行業,帶來可觀的投資回報,令一眾投資者的眼光慢慢聚焦到生物科技的範圍。」

今年 7 月 1 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港考察科學園,Joseph 認為對於本港生物科技融資有莫大幫助,「他在講話提到,香港需要着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deep tech),加上一直以來,國家『十四五規劃』也定位香港要打造成為生物科技創新中心,投資者已開始積極審視這個範疇,本地生科初創在未來,相信會有更好的融資機會。」

曾在花旗集團另類投資部和摩根士丹利的買方研究部門任職的 Joseph,2017 年創立 Saltagen Ventures,過去五年加強於精準醫學、AI 診症及療法的投資,今年 6 月更宣布推出第二輪生物科技基金,其目標管理資產規模(AUM)為 1.2 億美元,預期回報倍數超越四份三的同類基金,「不過要做到有質素的生物科技投資者,團隊中需要有大量具有數十年研究背景的專家,尤其是在初創早期進行投資,是考驗你對行業和技術的知識,以及對創辦人的判斷,不少生科初創要 5 至 10 年後,才彰顯到他們的價值,要投資他們身上賺取回報並不容易。因此政府需要做的,是開放市場吸納更多人才,才能令整個生態圈成長,有助改變目前融資困難的局面。」

訪問片段

 

編採:尹思哲

Tags : 流動置頂置頂
尹思哲

The author 尹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