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科技專欄

居高於雲端 扎根於本地

雲端技術被譽為這個時代的顛覆者,這是無庸置疑的。它帶來的靈活性、協作效率和降低 IT 成本的優勢不僅催生了如 Netflix 等的成功企業,而且也是企業在疫情期間加強復原能力的關鍵。 

亞太區的公有雲支出預計將於 2025 年達到 1,240 億美元。在進入疫情的第二年,單是 2021 年就增長了 28.8%,保持強勁的年度增長趨勢。創新和風險管理也被視為採用雲端的主要原因。

但隨著公司遷移到雲端,他們的本地基礎架構有否過時?公司能否完全摒棄投資本地硬件和軟件,並將一切都遷移到雲端?

我們大致上認同並非所有數據都可以放進公有雲端。有些數據我們希望能存放於近機構的位置和 「防火牆後面」。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企業選擇以混合方式,來同時享有公有雲和本地基礎架構的好處。

NetApp 香港及澳門區域總監兼總經理吳福生

前途無量的混合雲端

雲端和數據管理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轉移數據可能要面對昂貴的費用,有時過程還相對緩慢 ─ 例如在雲端和終端用戶設備之間移動數據,特別是當數據位於不同市場和不同平台的情況下。即使數據的位置在地理上靠近其終端用戶設備,延遲問題也不能避免。數據數量越大,將數據傳入或輸出雲端的速度就越慢。

另外,一些缺乏互操作性的應用程式並不適合採用雲端。如果一個應用程式與機構的其他應用程式同時操作,該應用程式及其數據庫也必須在本地執行。而專為本地執行而設的應用程式需要額外的時間、精力和成本才能使它們在雲端中執行。

除此之外,現時許多公司都需要遵守有關數據使用和私隱的規例,例如香港的《個人資料(隱私)條例》。很多地方的政府也要求客戶個人資料的使用位置與它們存放的地理位置相同。

許多跨國企業已經改用混合式雲端略,以實現混合多雲技術操作和數據的動態移動。例如,為我們帶來牛津-阿斯利康新冠疫苗的全球生物製藥公司阿斯利康,正在透過混合式雲端解決方案加速研發改變生命的治療方法。藉助跨越各種基礎架構的數據結構,研究人員可以在必要時取得正確數據。

共享兩者的好處

基於延遲、互操作性和規管上的潛在挑戰,我們知道將所有數據和應用程式直接放到公有雲是不太可行的。我們相信數據能夠輕鬆地在企業中轉移,即是要在正確的時間以可承受的成本傳送給正確的人。如果我們要發揮來自數碼化和成為以數據為中心的機構的所有智慧,這便是關鍵。

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透過混合雲策略進行數據管理和管治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機構可以轉向一個擁有最佳管理工具、產品組合和超大規模夥伴關係的數據管理合作夥伴,它能夠指引機構充分地運用數據和混合多雲略,達到最佳的效率。

撰文:NetApp 香港及澳門區域總監兼總經理吳福生

Tags : cloudNetApp
Columnist

The author Column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