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科技專欄

創科時代(十四):創造智慧環境 改善空氣污染

全球每年死於空氣污染的人數高達 800 萬,而有 4 萬名兒童因長期生活於 PM 2.5 微粒含量極高之污染空氣下,不能活到 5 歲。空氣污染的禍害深遠,但全球現仍有 9 成人口生活在空氣污染超標的地方,情況令人憂慮。

改善空氣污染,除要全民參與,還須配合創新科技。物聯網可打造全方位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提升環境監測和預警能力,有效應對環境污染。

中國的無錫環境監控物聯網便是其中一個應用示範項目。該項目在各重點污染源企業的排放口設有自動監測設備,可自動收集實時的環境數據,傳送到無錫市生態環境局,以便進行綜合分析、實時通報,以及遠程反控等工作。該市的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測系統聯網企業不斷增加,從 2019 年的 124 家,已增至 2020 年的 507 家。無錫市的生態環境現已獲得改善,空氣質量達優良水平的日數有逾 8 成,已成為江蘇省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的城市之一。

台灣自 2017 年起逐步建構全國空氣品質感測物聯網,以大數據分析進行環境稽查工作,並同時向市民提供實時實地的空氣監測資訊。目前,當地已在不同地區建設了 8,300 個空氣污染感測器,以收集不同空氣污染物的數據。在全方位空氣品質監測下,台灣空氣中的懸浮微粒(PM2.5)有明顯下降,從 2015 年每立方米 22 微克下降至 2020 年的 15 微克水平。

政府於七月份公布了全新的《香港清新空氣藍圖 2035》,定下措施加強收集實時的環境數據。我相信當局只要善用智能科技,為香港創造智慧環境,本港實現「碳中和」的願景便指日可待。

撰文: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鄧淑明博士

Columnist

The author Column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