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科技專欄金融科技

一如眾料 傳統銀行主導的時代到此為止

一直以來,傳統銀行都相信,憑藉旗下專屬客戶、強健的資產負債表、專業的合規管理,以及廣泛的分行網絡,足以為外來挑戰者豎立極高門檻,讓自己地位穩如磐石;不過今天傳統銀行的地位,正面對三項因素所帶來的挑戰。

首先,現時不少資金湧向數碼銀行,諸如微眾銀行、KakaoBank、Timo、MyBank、Volt Bank 和 Openbank 等,而在 2019 年這些數碼銀行勢將增長得更快,傳統銀行業者面對這些新興的競爭對手顯然不能視若無睹。其次,來自千禧世代的牽引力正越來越大,而他們要求的是精心設計、簡單易用的服務,並要向他們清晰地傳達。最後,新推出的牌照規管旨在平衡業界的競爭環境。

除了英國、澳洲、德國、甚至連澳門都具備利好的監管制度,即將發出虛擬銀行牌照的香港也具備相當吸引力,因為新的規管正為中資科技巨擘、金融科技機構、甚至傳統銀行提供機會,扭轉業界一直受到壟斷的遊戲規則。牌照即將發出並將為銀行業界帶來深遠的影響,尤其市傳為數不少的非銀行業者正競逐是次發牌。

我們亦留意到,不止數碼銀行,一些經營貸款、支付、財富管理等垂直相關行業的金融科技機構及科技公司,陸續涉足銀行業務,包括 Grab、Paytm、Transferwise 等便是例子。

「挑戰者銀行」可分為三類,均可顛覆及演進銀行業務模式。已甚具規模的數碼銀行正在亞洲建立其零售據點,並將營運伸延至利潤豐厚的周邊版塊,包括中小企銀行及「銀行即服務」 (BaaS)。科技巨擘坐擁旗下核心客戶基礎的優勢,涉足金融業務。至於現有銀行業者,則推出純數碼營運的子公司參與競爭。

科技巨擘策略:延伸

科技巨擘正滲入銀行業務,例如螞蟻金服、微信、京東金融、Kakao Bank、Line、Grab Financial Group,憑藉他們現有的客戶基礎,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它們摒棄基於費用收入的模式,專注獲取數據和爭取交叉銷售,為其核心業務提供增值。他們透過開放式和支援 API 的新技術發展業務,具備相當的競爭優勢。當中大部份的企業正嘗試以新技術提高交付效率和塑造更好的客戶體驗,主要的分別在於他們重視與客戶互動的頻率和價值。

現有銀行策略:重啟

一些現有銀行正建立全新的子公司。這些子公司以純數碼銀行方式營運,藉以降低成本(例如吸納客戶、IT 基礎建設等)、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產品和服務、保障銀行未來發展、以及符合監管要求。他們(例如匯豐銀行、渣打銀行、星展銀行、大華銀行)的發展動力主要源於與科技巨擘競爭,而較少是來自金融科技初創企業的競爭。這種轉型隨時間將會蠶食他們現有的業務,並逐漸將客戶轉移到新的子公司,以享受更低的營運、吸納客戶和客戶引導成本;將所有數據獲取、儲存和提取程序進行中央處理,成為創造價值的主要來源。

數碼銀行策略:規模

不少初創銀行提供零售銀行服務,並逐步擴大其跨境業務,甚至進入中小企業市場。這些銀行大部分在零售銀行業務中難以建立規模和盈利能力,因此積極推行平台策略以實現更大價值,例如:連接第三方為現有客戶提供金融產品(例如 N26 與 Transferwise 的合作);進入中小企銀行服務市場(例如 Starling);戶口整合(例如 Yolt)以及為現有銀行提供「銀行即服務」產品(例如 Starling 與 RBS 的合作)。此外,他們亦計劃將業務擴展至利潤豐厚的商業銀行業務。

誰會成為這新場遊戲的贏家?

從表面上看,科技巨頭憑藉其領先的技術水平、獲客模式和靈活的商業模式具有明顯優勢。然而,目前我們還不清楚監管機構將會制訂什麼新規則來監控這場遊戲,從而難評估對科技巨頭所產生的影響。

同時,現有銀行業者亦紛紛成立全新團隊和吸納科技人才以迎接挑戰,但這些轉型目前還屬初步階段,整體業務仍以傳統模式為主導。說到底,成功建設全新的純數碼銀行,最終會蠶食銀行現有的核心業務,所以無論基於政治和文化考慮,他們對這種趨勢仍會抱審慎態度慢慢摸索。

數碼銀行固然是這一板塊內的新兵,但面對善變的千禧世代,在創投離場或下一個經濟下行週期來臨之前,這趟熱潮還能持續多久﹖

對挑戰者而言,目前環境仍是挑戰重重,當中涉及的影響亦相當巨大。這些挑戰者務必要聚焦於三個關鍵策略,來克服各自的困難。第一,增加與客戶的接觸點,並以每日活躍用量及智能互動來衡量成效。第二,保留於往來戶口的存款 (作為銀行所需的流動資金)。最後,是發展出具規模的營運模式 (藉以降低客戶引導及提供服務成本)。

你又認為哪一方會取得最終勝利﹖

作者:Pat Patel

Money 20/20 Summit 總監

Tags : Money 20/20
Columnist

The author Columnist

Unwire.pro 將定期邀請業界人士、名筆,撰寫有關 IT 行業趨勢的精闢分析文章。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