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Facebook 等社群媒體成為年輕人吸收資訊的主要來源,假新聞已成為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假新聞不只能形塑政治,也能形塑社會價值觀。到底假新聞肆虐的真正原因為何?最新研究顯示全都因為製造假新聞的成本太低。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指出,發起假新聞攻擊有一些明顯的步驟,首先,需要不一定基於事實的假消息,重點是標題要夠吸引人,或採易於消化的影音形式,吸引存在偏見和意識形態的潛在觀眾,然後透過人力或是機器人散播在社交網路上,最後,需要按讚和分享以確保內容餵飽目標受眾,幸運的話就能扭曲觀眾對現實的看法。
做這些事情不能曝光,所以假新聞提供者濫用現有的社交媒體工具,或者付費給其他公司來執行。網路安全公司趨勢科技(Trend Micro)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寫作幫寫一則 800 字的假新聞只要 30 美元,俄羅斯公司 SMOService 將影片安置在 YouTube 主頁上顯示兩分鐘只要 621 美元,讓 Quick Follow Now 幫忙找到 2,500 個 Twitter 追隨者轉載連結只要 25 美元。
趨勢科技更進一步估計使用這些服務來編排假新聞事件的成本。報告指出,只要持續放出負面文章,每一篇都轉發 5 萬次,接著使用中毒的 Twitter 帳號進行抹黑運動,並對記者的文章發表負面評論,4 週內就可以讓讀者完全不相信一篇報導的真實性,成本只要 55,000 美元。
至於要引起大規模的抗議行動,譬如美國明尼蘇達州抗議種族歧視的靜坐行動,就需要 1 千個人在線上討論有爭議的內容,這些爆料得到 4 萬個讚之後就會散播出去變成以假亂真,然後再組織一些真實事件,甚至使用傳統管道如電視廣告宣傳,事情就會滲透到真實世界,整個過程大約要 20 萬美元。
企圖心再大一點,想影響選舉或公民投票結果的話,就需要幾個網站全力產生假消息,互相交叉引用,擁有大批社交網路追隨者,上百萬付費得到的按讚數,甚至讓假消息連接至真實消息,努力模糊真實與虛假的界線,甚至利用真正的消息來混淆兩者。
報告作者寫道,花 40 萬美元為期 12 個月的運動應該能夠至少吸引眾多人的觀點和信念,讓他們與運動的首選議程一致。但是,這個運動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是時間,或是人們在決定信念之前,假消息能散播出去的速度。
當然還是有許多人嘗試減弱假消息效應。維基百科創始人 Jimmy Wales 認為,雖然 Facebook 和 Google 承諾為可疑內容提出警告,但是只要使用假內容來塑造公眾觀念的成本仍然這麼低,尤其是與傳統途徑的廣告預算相比,打擊假新聞的努力將是一場長期抗戰。
(本文由 TechNews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