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企業趨勢初創企業科技專欄

兩邊不討好其實最糟糕 「創業日」應想清楚定位和目標對象

由貿易發展局舉辦的「創業日」今年已經圓滿結束,連續去了數年的筆者認同該活動已做得愈來愈出色,不過活動的定位和目標對象仍然不太清晰,有參展者私下表示「很多初創公司不想再來」,看來還有很多改善空間。

 

根據貿發局的官方數據,自 2009 年首次舉辦以來,參展機構已由最初 100 家增至接近 300 家,自 2015 年起已保持 270 多家參展機構的數字,參觀人數亦超過 17,000 人。筆者沒有逐家去數,不過這兩年的確愈來愈熱鬧,參展機構由數碼港和本地大學等創業支援機構,到本地初創公司、特許經營品牌、科技方案商,以至保險顧問公司也有。

參展機構並非一味貪多,如果只為「交數」未必是好事。事實上筆者今年問過與會的參展商,對方就直言這展覽定位不夠清晰,是要面向創業者?還是未開始創業的人?「看看參展的攤位,有些是保險公司,有些是手作創業者擺攤,也有是創業支援機構,類型太雜,反映整個展覽定位都不清晰。」

他就指出,之前有創業支援機構會帶一些創業團隊來擺攤,但今年就沒有了:「這背後反映了創業公司也覺得這展覽並不是他們需要的,寧願花多點時間在事業上好過。」他質疑主辦單位只想每年都能提升參展數字,為求交數而令參展公司愈來愈雜,反而令有心參展的機構覺得沒有用,本末倒置。

 

初創公司不想參加的創業展覽?

不過撇開這點不論,筆者認同「創業日」已愈來愈有聲有色,場地設計也明顯有參考 RISE 等創業大會。主會場內有多個舞台並邀請嘉賓分享,亦有 Pitching 環節,這些都比之前純展覽的「創業日」好了不少,但這其實正反映香港創業生態的微妙改變。

筆者一向覺得之前的「創業日」是面向一群「準創業者」,即是有意創業但又未創業的人,又或者說是不想繼續打工、在尋求事業突破的人。於是才有很多保險公司招請經紀、特許經營品牌招募、電商平台登記、入貨平台宣傳等等,即我們嚴格而言無法歸類為「Startup」的類型。

但隨著香港創業環境改變,其實很多人在尋找的不是這類型的創業機會,尤其近年數碼港、科學園等機構力谷創新創業,現在不少人都在尋求這方面的機會。另一方面,過去幾年初創公司愈來愈多,現在他們反而想要更多面向消費者和投資者的機會,「創業日」的定位就完全不是他們需要的,自然也沒有參加的意欲。

 

應想清楚定位和目標對象

有參展的創業朋友就私下跟筆者說,「創業日」可考慮跟投資推廣署合作,一方面吸引外國的初創公司來香港,另一方面亦可幫本地初創尋找海外的發展機會,不妨邀請海外的創業支援機構參展,讓大家有機會查詢在不同市場落腳的機會,這些才是初創公司想找的、而又不像 RISE 大會定位的創業展覽。

筆者不敢說這建議很好,但肯定今天的「創業日」並非大家想要的。貿發局明年再辦的話,實在應想清楚定位和目標對象,如果已調整向已創業的人,就應該避免完全不關事的參展單位;反之就算是定位為「準創業者」也未嘗不可,定位其實更加獨家,但就應該更著重怎樣協助與會者邁開第一步。兩邊不討好其實最糟糕。

希望明年會有更特別的「創業日」。

n-350x500

 

 

作者:Boris Lee
Unwire.pro 資深編輯。在企業 IT 科技報道範疇有十多年經驗。

 

 

 

Tags : Entrepreneur DayEntrepreneurshiptdc
Catabell Lee

The author Catabell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