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企業趨勢

不是失業只是換工作,專家呼籲大家應換個心態迎接 AI 與機器人

史蒂芬霍金投書英國衛報表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會搶走中產階級的工作,會加深不平等與釀成政治動盪。但樂觀者有不同看法,華爾街日報撰文引述許多專家觀點,合併許多案例指出,工作與自動化技術只會一起成長,大家不必過度擔心。

 

亞馬遜無人超商、麥當勞自動結帳機計畫,以及美國許多餐飲集團都打算發展自動化,減少對人力的依賴,加深對自動化搶走人類工作的擔憂。

MIT 勞動經濟學家 David Autor 認為,機器在農業、製造業等的確取代人類,但綜觀整體經濟,機器並沒有這麼偉大。波士頓大學經濟學教授 James Bessen 指出,自 1970 年代發明 ATM 以來,美國的銀行櫃員增加一倍。

華爾街日報認為,自動化與發明增加的生產力只會帶來更多財富,更便宜的商品,增加消費者支出能力與最終創造更多工作機會。以銀行櫃員為例,Bessen 表示,ATM 廣設之後銀行分行規模雖然縮小,但開更多分行,加總僱用更多櫃員。

1900 年 40% 的美國勞工從事農業,現在比例不到 2%,這幾十年工業化國家的製造業雇用人數下滑,更少的人生產更多產品,但是社會一直在往前進。科技改變生活品質,同時也增加工作的數量。

英國經濟學家 Ian Stewart 追溯 1700 年代的人口普查數據,分析英國工業革命後工作本質的變化,他發現低薪與高薪工作都大幅增加,愈來愈多理髮店與酒吧,同時會計師與護士也大幅增加,反應的是現代經濟的複雜度。

此外,受科技影響最深的幾個產業,雇用人數增加最多,從醫藥到管理顧問都有這個現象,他們認為機器與人類是高度互補的關係。但也有不良影響,消失的工廠工作轉到服務業,需要高度專業化的工作,如醫生與電腦工程師薪資更高,許多人看到富裕階級的愈來愈有錢,中產階級薪資停滯,助長民粹主義。

許多人認為機器與人工智能會讓很多人失業,但近期人工智能的發展大部分應用在少數領域,譬如影像辨識與語言處理,讓人類可以擺脫繁瑣的工作,轉換到其他新領域,所以面對人工智能的代價,不應該看成大量失業,而是轉換工作,因為人類不斷在進化,工作也一直在改變。

只是現在的問題是科技進步的太快,此時政府有必要加緊腳步,緩衝科技的衝擊,並訓練失業勞工,丹麥每年在職業訓練的支出佔 GDP 比,比美國高 25 倍。19 世紀美國農業州因自動化造成大量失業,當時各州提倡高中改革,要求每個人唸書唸到 16 歲。

報導指出,這在當時是一個要價不斐的政策,不僅要成立新學校和雇用老師,還會使很多年輕人無法繼續在農場工作,一切都是為了迎接 20 世紀工廠工作型態,並在二戰後促成大學申請人數爆炸式成長的狀況。

人類有進化的本能,有追求新技術的慾望,但是人類轉換升級有可能跟不上科技進步的速度,各產業在轉型、提升生產力之際,政府如何找到適應之道,創造一個讓人民有競爭力,且專長有地方發揮的環境,是現代政府最急迫的任務。

(本文由 TechNews 授權轉載)

 

Tags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ews

The author Technews

科技新報 (TechNews)於 2013 年下半年成立,是一群對資訊科技、能源、半導體、行動運算、網際網路、醫療、生物科技具有高度熱忱與興趣的產業與新媒體人士所共同組成的時代新媒體,以產出有觀點與特色的原創文章為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