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行業中,不斷的學習以追上與時並進的技術可謂平常不過之事,而在醫療業中就更可謂活到老,學到老。醫療體系與醫生之間的資訊分享就為其中一種推動行業進步的方法。而隨著流動裝置興起,滿足上述需求的流動應用亦應運而生,如醫療影像分享應用 Figure 1 的用戶就橫跨百國,逾 40% 美國醫學生都仰賴此每日達 300 萬流量的分享服務,但隨之而來的就為病人隱私的問題。
規管更新速度未及服務發展釀隱憂
在外國受醫療界喜愛、2012 年面世的 Figure 1 不僅可以作為醫學教育的助手,更能夠於臨床上發揮作用:Figure 1 近日更發表新功能,當發現困難罕見病例時,用戶可以於上傳相關照片後,在網絡上向專業領域的專家尋求協助,更可與專家進行即時對答,以分享智慧的方式協助醫師們能夠作出更正確診斷與治療,對病人也確有莫大的益來處。
Figure 1 的開發者 Joshua Landy 當年研究 Stanford Health Care 醫師們使用智能手機的行為模式時發現,大部分時候醫師均會透過手機拍攝病人照片,以向其他醫師尋求建議或記錄並供日後作教育訓練之用。然而,由於上述醫師在直接傳遞病人照片時,未有充分考慮到病人隱私等問題,往往與觸犯美國《健康保險隱私及責任法》(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HIPAA) 只有一步之遙;另外,由於上述具重要醫學意義的照片均以私下傳遞的方式散播,故此長久均未能有效地將其受惠對像擴大到整個業界。所以 Landy 就萌生開發 Figure 1 的概念,並與律師團隊研究其合法性與實際需要面對的各種情況。
儘管 Figure 1 出現的原意為助醫療界的技術發展,而其推出亦已平衡資訊分享與病人隱私的衝突。但由於當中依然有不少顯然未經病人同意,甚至非為專業諮詢或醫學教育用途而發表的病人照片出現,令大眾漸漸擔心此情況持續不但只侵犯病人隱私,更有可能破壞整體醫界的公眾形象。
而隨着 Figure 1 的下載用戶數量越來越多,當中更有 10% 用戶並非專業醫療人員,各種更嚴重的醫療倫理與法律問題漸漸浮面。隨着網絡的大幅普及令資訊分享達前所未有之易,其優劣之處亦漸漸受社會各界所關注,相信在網絡蓬勃發展的同時,各專業界別的規管制度亦應相應更新,以避免各種灰色地帶及其將導致的問題。
(本文由 TechNews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