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專題特寫機械人科技

初創開拓海外市場絕不簡單 VisionNav 任娜:不適應文化差異做不到生意

VisionNav 日本區銷售總裁任娜說,目前在日本汽車、食品及物流等行業較為大型的企業,也有採用他們的無人叉車。

做得多初創訪問,十居其九都話香港市場太細,如果要將生意做大,一定要開拓海外市場。但講就容易,去到其他市場仲有無優勢,當地人又是否接受香港初創及技術?還未計處理招聘、洽商代理、言語不通甚或文化差異等海量問題!最近跟 VisionNav 日本區銷售總裁任娜(Kiki)聊起,她早於 2021 年開始協助公司開拓日本市場,這兩年的經歷一點也不簡單,作為過來人,她的經驗絕對值得其他初創參考。

2016 年成立的 VisionNav,最初源自中文大學的研究項目,由現任 InnoHK 旗下香港物流機械人研究中心主任劉雲輝教授領軍,研究為機械人賦予視覺及認知,結果部分技術應用到倉庫常見的叉車上,經科學園創科培育計劃(Incu-Tech)孵化後,VisionNav 成功開發無人叉車,結果短短幾年已交付逾 1500 台無人叉車,覆蓋汽車零配件、輪胎、石油化工、煙草、食品、製藥、3C 電子製造、電商物流、協力廠商物流、紡織、印刷、造紙等眾多行業,去年更完成了 8000 萬美元 C 輪融資,成爲全球無人工業車輛領域融資次數最多、單筆融資規模又最大的公司。

在北京郵電大學畢業後赴日深造新聞學的 Kiki 任娜,本來跟機械人扯不上關係,碩士畢業後加入日本最大型家品店 Nitori 工作,對尖端科技及軟件算法有點興趣的她,卻一直想加入創科公司,終於 2021 年迎來一個機會,「當時 VisionNav 有開拓日本市場的需求,見到我在日本有四年多的工作經驗,對於當地市場有一定認知度,所以請了我來負責這邊的營銷工作。」

正所謂萬事起頭難,起初的工作並非十分順利,「對於日本企業來說,VisionNav 是海外品牌,就算我們團隊中所有銷售人員均是日本人,部分工程師也是日本人,他們仍是會有一種不信賴的感覺。尤其是日本企業極度重視機械人的維修及保養,他們會擔心我們公司是否留在日本長久發展,一直提供維修及保養服務,雖然日本在科技上很發達,但企業普遍偏向保守,就算知道我們的無人叉車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也沒有人願意當第一位率先使用,結果等了很長時間,也做不成第一單生意。」

終於遇上第一個客人

倉庫內會有多架無人叉車同時運作,VisionNav 成功的地方是為叉車加入「視覺」,讓它「見到」其他叉車及障礙物,懂得避開。

為了解決信心不足問題,Kiki 即時聯絡上日本較大型的代理商,與他們商討合作,由代理商來負責進行銷售,陸續有客戶對 VisionNav 的方案感興趣,查詢的確是增多了,但始終未有第一張訂單,最後才找到一間規模很大的當地企業願意成為第一個客戶,「其實他們眼前並沒有要即時解決的難題,也不是出現什麼招聘困難、不夠工人用等問題,而是作為擁有龐大現金流及生意的企業,他們的目光放得很遠,聚焦是三至五年後的發展,管理層覺得無人化必定是未來趨勢,所以公司運作上一定要改革,於是看中 VisionNav 的方案,預視一下引入無人叉車的效果。」

作為在日本工作已有點時間的 Kiki,她跟團隊早有心理準備,知道日本客戶並不容易應對,但卻沒想過處理首個客戶會比想像中更為艱難,「因為他根本不急於需要我們的方案,純粹想看我們到底可以交什麼出來,測試我們公司的實力,於是給我們定下了難度極高的方案。而且整個項目進行的過程中,客戶要求彙報的細緻程度,遠比想像中還要高,中間雖然經歷了一段比較痛苦的時間,但慶幸讓我們團隊有很大的成長,從中也有不少收穫,累積這次經驗後,讓我們面對日後其他客戶時會更從容。」幸好用了很大力氣去招呼第一個客人後,努力是有回報的,「正如剛才所說,大家也不想成為第一位試用的人,但是有人做成功之後,他們就會爭相去觀摩,發現原來無人叉車可以這樣用,於是慢慢進行推廣和滲透,陸續有客戶跟我們聯繫。」

成功挑戰日本機械人

結果 VisionNav 在日本發展短短接近三年時間,已經榮登當地無人叉車市場銷售第二位。印象中日本機械人科技在區內數一數二,從事機械人生產的公司也多不勝數,部分歷史也很悠久,作為從海外而來的新丁,到底是如何做到此成績?Kiki 說原因是夠靈活變通,「以往生產機械人看重的是硬件,強調它可以做到什麼功能,企業買回去再想如何使用;但現代機械人最大的區別,是它的柔性化及可應用的範圍,即是說客戶有什麼需求,通過軟件及算法來盡力滿足,而非依靠硬件上的優勢,這方面可說是 VisionNav 的強項。」

VisionNav 無人叉車的另一個賣點,是針對各類場景所使用的各種規格載具,如料箱、蝴蝶籠、框架,以及無載具的物料,包括超寬、超重等超大尺寸的物料,無人叉車都可以去做相應的訂製和匹配。

不過最令人奇怪的是,日本人很多範疇也熱愛使用機械人,但無人叉車卻沒有這個現象;Kiki 說現時日本每年人工叉車賣出約七至八萬台,無人叉車銷量卻只有寥寥二、三百台,所佔份額還未到 0.5%,她剖析當中有三大原因,「VisionNav 抵達日本之前,也有本地廠商在做無人叉車,但一來他們的無人叉車能做的事情範圍很小,人工叉車可以做的工作,它很多也做不來;二是即使可以做到的工作,無人叉車的效率也偏低,尤其是日本工人出名工時長、專業及快手,無人叉車即時給比下去;最後一個原因是貴,客戶盤算下來的話,就算明知無人化有需求,也先忍一忍先用人工叉車。直到給企業展示我們的方案,原來無人叉車可以做那麼多的工作,然後發現無人叉車也沒有那麼慢,也沒有那麼貴,就改變了整個局面。」

做足研究考量不同市場及文化

對於初創想進軍海外市場,Kiki 的忠告是要做充足的「調研」,「正如我們進軍日本之前,事先知道無人叉車在當地市場不受歡迎的原因,我們才可衡量自己的產品有多高勝算。事實上 VisionNav 也在其他國家設有分部,偶爾也會與他們溝通,看看是否有可以借鑒的部分,但結果發現能夠借鑒的不多,每個市場都有不同的特點,比如說美國客戶的倉庫面積很大,要大批量的機械人來滿足他們的需求,反而日本土地面積也比較小,客戶的場地也比較小,需要的功能也不一樣,因此還是要根據每個市場不同的情況,訂立非常不同的策略,包括考慮一些當地文化,才能成功。」

至於想打入日本市場,除了上面提到的各點,Kiki 說還要多留意兩點:「一是日本公司對風險的容忍度相對低,例如在香港及內地,客戶大多會要求先交付機械人,用後有任何問題才慢慢調整,但日本人卻不可以這樣,這個民族的計劃性是非常強的,不單做一張訂單要一年前甚至更長時間取得預算,而且要確知所有會出現的風險,並且對於所有風險也要有應對方案,整個流程非常嚴謹及保守,中間需要極為緊密的溝通,並且沒法子加快整個流程,要有一定的耐性。另一樣要留意的,是日本人工資不算太高,但獵頭費用卻十分驚人,主要原因是依然有日本人終身也會在同一間公司工作,人才流動極少,因此在招聘方面,一定要留意需預留這個成本。」

撰文:張康靜

編輯:尹思哲

Tags : 流動置頂置頂
尹思哲

The author 尹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