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初創企業科技專欄

「活動掂唔掂,主辦方負責。初創掂唔掂,創辦人負責!」

Photo credit: RISEconf

奪取了創業比賽冠軍,收割一籃子機構資源,尤其是官方的資源,就鐵定成功?相反,網絡遊戲、補習行業、明星偶像同時遭到整治,內地的其他行業,也衰運纏身?成功與失敗,邊有咁簡單。

見盡每年大小創業比賽、創業大會、駭客松、孵化器、加速器,無不群英薈萃,全部高潮迭起。說穿了,那是主辦單位功力深厚人脈深廣,簡言之,創科活動成功不成功,由主辦單位負責,初創本身成功不成功,始終由創辦人負責

翻查紀錄,歷年勝出創科比賽,進入星級加速器的,至今成績應該順風順水、至少也幾輪融資?當然不是。例如 2015 年,被譽為最具國際影響力的 RISE 會議首屆冠軍 Ambi Labs,縱使過去幾年,跟不少大公司合作,今天仍在尋找下一個突破。

相反,近年最火那些獨角獸,金融科技或人工智能,他們最初參加過什麼項目或比賽,為那些國家的政府站台過,到今天還有誰去記得,下一輪的投資者有興趣否?答案是否定的。

近年官方和相關機構,不斷推出一個又一個創科基金或大型項目,多至有人專門開班教授,初創如何申請這些資源。

可以話,今時今日創業,機會、資源和渠道,都要比起昔日更多,跟內地那些「選秀節目」真的是異曲同工。好處自然是入場門檻低,人人都有曝光的機會。

問題是參與者多了,有了基本曝光、入場機會及資源,但始終也是競逐同一個市場,爭奪同一批投資者的注意,初創能不能跑出,很大程度,最終還是由創辦人的視野、執行力和臨場反應決定勝負。

換言之,機遇不是成功的關鍵,能否把握住機遇才是。反過來,按照同樣的邏輯,風險也不是失敗的原因,未能及早提防或應對風險,才是失敗的主因。

最近內地出現大規模整治,不少行業和業者受影響,久違的「地大勿搏論」再次出現,大約就是:內地政策透明度低,地緣政治不確定性高,變相就是經營的風險高企。

記得黃子華棟篤笑講過:「最無風險嘅事係等死,因為你一定等到!」以上縱是笑話卻不無道理。做任何事,尤其創業,機遇和風險長存,創辦人的工作,是及早作出評估,有效執行,並在危機降臨時作出最快的反應。僅此而已。

尹思哲

The author 尹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