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訊保安

本港數碼騙案趨勢調查  首重保護個人資料

隨着網上理財和電子支付愈趨普及,數碼騙案亦大幅攀升。滙豐近日便發布一項針對本港數碼騙案趨勢的調查,發現 83%受訪香港人曾成為數碼騙案目標,其中 26%受訪者曾蒙受實際損失,平均損失達 3,800 港元;單單電子支付的受騙比例便高達 13%。

滙豐香港區財富管理及個人銀行電子服務平台主管 Andrew Eldon(上圖)指,調查顯示電子支付、網上情緣、假冒官員、身份盜竊、求職騙案、詐騙電話為本港最常見的數碼騙案。另一方面,疫情帶動網上交易和電子支付,惟首次使用網上交易的市民往往缺乏數碼安全認知,讓騙徒有機可乘,以致出現網上口罩及低價出售奢侈品騙案。

網上情緣涉騙款平均最高

滙豐香港區財富管理及個人銀行數碼服務訊息及內容高級經理陳淑凝透露,2020 上半年度,數碼騙案所涉及的損失達 15 億港元。她續指,過去 12 個月 48%受訪者曾分享個人敏感資料,如單次性密碼及登入名稱等,情況令人憂慮。

「30% 受訪者曾遇上網上情緣騙案,其中 7% 真正蒙受損失,涉及騙款平均為 4,100 港元。網上情緣騙徒普遍會花時間與受害人建立信任,讓他們對騙徒降低戒心。真人根本未曾見過面,不應衝動分享任何個人敏感資料。」

陳淑凝強調保護個人資料的重要性,不應隨便透露個人資料。遇上自稱政府官員的電話或電郵,對方若是政府官員不會不停講電話和要求市民長時間在線等候,市民亦可主動致電相關部門,以核實對方身份以防受騙。

勿洩露敏感個人資料 

Barracuda Networks 亞太區副總裁 James Forbes-May 則認為現時網絡釣魚手法多變,罪犯只須知悉受害人的電郵地址,就可以仿冒特定企業發出詐騙電郵,或以虛假域名進行攻擊,取得受害人的個人認證資料,例如信用卡或身分證號碼等。

James 提醒市民須注意網絡安全,不要隨便洩露敏感個人資料,包括銀行戶口和信用卡資料,電郵地址和身份證號碼等, 以免招致財務損失。用戶亦應小心匿名電話或以虛假電郵地址所發出的電郵,如接收到可疑電郵或訊息要求匯款,必須即時聯絡相關機構或人士確認身份真實性。另外,用戶應在裝置上安裝防毒軟件、防火牆或電郵過濾系統,利用防止釣魚電郵的功能去減少被攻擊的可能性。

Tags : barracudacyber securityDigital paymentsHSBC
Catabell Lee

The author Catabell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