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IBM Interconnect 大會有點奇怪,就是竟然安排公司主席 Ginni Rometty 在第二天的主題演講才出場。Ginni Rometty 在台上解釋原來她從中國回來趕不及在第一天登場,而她在中國的任務正是跟中國萬達網絡科技集團正式簽定協議,共同在中國提供企業級雲服務。沒錯,中國現在已能用 IBM Cloud 和 Watson 了。

眾所周知,外國科技公司要在中國開發業務會面對重重關卡,一方面要與當地伙伴組成合資公司才能取得互聯網數據中心(IDC)牌照,另一方面也需要有「引路人」才能更易拓展業務。以中國雲市場而言,就幾乎是以阿里雲為首的中國公司包辦了市場,像 IBM 這些美國公司很難有優勢。
美國雲服務供應商在中國的難題包括難以在中國有自己數據中心而出現網速延滯、難以跟中國競爭對手用價格競爭、很難接觸到客戶等等,因此 IBM 跟萬達網絡科技集團的合作正是要突破這些困難之舉。萬達的公共雲客戶將能選擇由 IBM 提供的 IaaS、Paas 服務,還有以 Watson 為首的區塊鏈和物聯網等 SaaS 服務。
萬達的本業並非互聯網,是一家涵蓋地產、文化娛樂、酒店、百貨零售、旅遊度假等傳統產業的集團,資料顥示萬達的實體業務就覆藝了中國 26 個省、89 個城市,旗下有 5,000 個品牌,133 座購物中心,2 萬個商鋪,20 億的客流量,年銷售額達到 1,500 億元人民幣。
國外雲服務供應商都在搶灘中國雲計算市場
由於萬達的業務龐大,因此也對 IT 架構有很大需求,陸續啟用自家的數據中心以把旗下品牌的業務都在上面運行,最近一個就是 2015 年在成都的雲數據中心。萬達隨後亦開始提供雲服務,而是次合作也讓 IBM 在中國境內有了自己的數據中心,也是全球第 51 個數據中心,能為不能把數據放到海外的企業提供雲服務。
事實上國外最大的雲服務供應商都在近年搶灘中國市場,Microsoft Azure 和 AWS 也透過在中國跟有 IDC 牌照的互聯網公司合作來落地。而這次 IBM 不僅帶來了 IBM Cloud 服務,亦一併帶來包括人工智能 Watson 及區塊鏈、物聯網的 SaaS 應用,使中國企業也能使用到 Watson 的商業人工智能。
不過中國目前仍是對價格很敏感的市場,而在是次 IBM Interconnect 大會上就沒有提及降價和折扣的更新,要在中國拓展的話就要靠其他領域來補足。IBM SoftLayer 執行總監 Francisco Romero 接受專訪時同意價格是中國市場關鍵,但他相信 IBM 品牌對大企業有很大吸引力,加上商業人工智能是其他對手所缺乏的,因此仍有發展空間。

在中國有數據中心將比其他國外對手有更大優勢
IBM 大中華區雲計算業務總經理胡世忠亦向 Unwire.pro 表示,IBM 約在 15 個月前開始部署在中國發展公共雲業務,並與多家機構研究過合作可能性,最終選擇萬達作為合作伙伴。問到為何不與最大的 BAT 三家公司合作,他表示希望這合作能跟互聯網公司以外的伙伴產生新的協同效應,相信跟萬達的合作能產生化學變化。
胡世忠同意現在中國雲服務市場已被本土公司瓜分,但他不認為 IBM Cloud 沒有市場空間。雖然價格上未必能與中國對手比較,但 IBM 在全球均能提供最高水平服務,而 Watson 也不是其他中國對手能提供的。此外在中國有數據中心能大為減少因必須連到中國境外時,無法避開的網絡延時問題,這是海外其他對手所做不到的。
而像金融機構等領域就受到監管機構強力約束,不能把數據放到中國境外,這對他們採用 IBM Watson 來分析數據洞察業務帶來不少障礙。IBM 在中國有了數據中心將突破難題,胡世忠表示這對 IBM 吸納在中國的金融、銀行、法律、保險、醫療等企業客戶有很大幫助,而未來也會先從大企業市場優先拓展。

把頂級商用人工智能帶到中國市場
人工智能及本地數據中心將成 IBM Cloud 在中國拓展的兩大賣點。事實上 Watson 在很多領域有了案例,其中也包括中國的,例如與「認知關懷」合作向 21 家中國醫院提供 IBM Watson腫瘤解決方案,亦與浙江省中醫院合作成立「浙江省中醫院沃森聯合會診中心」,把 Watson 的人工智能醫療建議帶給中國的患者。
胡世忠表示 IBM 會陸續為 Watson 中國化,包括使用介面中文化也會加強在處理以語言為主的 API ,例如語文翻譯、自然語言分析、語音文字互轉等服務處理中文數據能力。不同於 Google 翻譯的機器學習會開放給公眾,Watson 的機器學習強調由相關領域專家來負責,因此在 Watson 有新服務時難免在提供中國市場時會有時差。
胡世忠表示 IBM 也會把中文化帶給到香港和台灣客戶。但由於兩岸三地的語言、用字和文化都有不同,更別提地區方言和繁簡體中文,因此很難相信一開始會做得好。而 Watson 的機器學習不像 Google 翻譯開放給公眾,在可供學習的數據規模上肯定有落差,目前還需要更多時間觀望。

總結:合作互惠互利,但誰會笑到最後?
IBM 在商用人工智能上已走得相當前,相比兩周前筆者出席的 Google Cloud Next 大會,IBM InterConnect 大會上展示的商用人工智能案例就更多,當 Google 還在提倡人工智能普及化時,IBM 近年已有很多已落地的商用人工智能 API 開始提供。
Ginni Rometty 在主題演講裡多次強調,IBM Cloud 和 Watson 並非只是公共雲服務那麼簡單,而是協助客戶打開全新業務機會的幫手。就以在 IBM InterConnect 大會站台的公司為例,就分享了很多應用人工智能的案例,而且在廣告宣傳時更強調是由 Watson 提供的人工智能,這正反映 Watson 作為商用人工智能已成為業界標準。
全球最大經濟國家、最大運用科技的國家都是中國和美國,要打入中國市場是很自然的事,但 IBM 很需要能協助在華業務拓展的領路人,與萬達合作正是打開缺口。值得一提的是本身為傳統實體經濟的萬達集團,與 IBM 合作做公共雲也令不少人驚訝。
但事實是萬達也理解實體經濟正被數碼經濟蠶食,近年希望打進電商市場便是要對抗阿里和京東。而萬達也希望能把部署雲端 IT 架構的投資,像阿里巴巴一樣轉換成雲服務創造收入,但缺乏技術基礎下與科技巨擘 IBM 的合作正能填上這極大的洞。
換言之,IBM 和萬達的合作確實是互相補充了對方的最大弱勢,客觀而言是互惠互利,不過誰會笑到最後還要時間來證實。

作者:Boris Lee
Unwire.pro 資深編輯。在企業 IT 科技報道範疇有十多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