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企業趨勢

智能手機化身地震偵測儀 科學家尋新方法預測地震

天災難以預料,農曆新年前夕台灣發生的台南地震仍歷歷在目。儘管現今科技發展迅速,但目前仍無預測地震確切發生時間的方法。近日有科學家就提出新方法,就是集合眾人之力,透過應用程式記錄及分析地殼運動的相關數據,將大家手上的智能手機化為流動監測感應器,整合這股未被充分利用的龐大資源,期望日後能提供準確的地震預警。

Myshake

 

手機裝 App 化身地震偵測儀 收集數據提供預警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UC Berkeley) 的科學家研究團隊近日在 Google Play Store 上載了一款名為 MyShake 的手機應用程式,該應用程式可實時讀取智能手機中重力感應器的數據以及現實環境聲響,從而比對資料是否吻合地震活動圖譜,令智能手機變為地震偵測儀。

全賴科技的發展,現時智能手機內置的重力感應器已有足夠的靈敏度,可分辨出地震活動的模式和日常生活中的正常震動。而當同一時間內有足夠的地震訊號傳送出,應用程式及其背後的系統就會辨認出早期地震訊號,並通知美國地質調查局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USGS) 發出預警。

研究人員希望藉此建立起一種分散式的地震偵測網絡,當有足夠的智能手機形成網絡覆蓋,數以千計交織的偵測網絡能為研究人員提供前所未有的廣泛數據。

 

推廣計劃有助完善落後地區地震監測系統

然而該方案亦有一定限制,MyShake 要正確地運作,需將手機放置在平面上,並遠離人類身體碰撞或搖擺等「人為噪訊」。MyShake 團隊表示 12,000 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最少要有 300 部正確運作的手機。團隊中負責應用程式的一名博士生 QingKai Kong 表示,MyShake 網絡的真正優勢在於基站的密度,若能在一個區域內有更多手機運作提供數據,絕對能提供更大的幫助。

其實 MyShake 並非第一個使用智能手機的重力感應器檢測地震的項目。早於 2009 年,USGS 已在 Quake Catcher Network 下部署有類似的計劃;2013 年時意大利亦有名為 Earthquake Network 的應用程式。也有相近的概念,例如 Unwire.pro 早前介紹過的 BONIC 開放式網路計算平台,同樣是透過中介軟件及志願者提供閒置的運算資源,進行各種模擬及分析,例如協助 SETI@home 項目找尋外星人。

SETI@home-BOINC

若這類應用程式能推廣使用,將會為科學家們帶來更多有用的數據協助他們研究地震波的傳遞及對人類建築物的影響。同樣進行類似工作的 USGS 研究人員 Sarah Minson 表示,MyShake 計劃最大的好處是用於僅有少量地震監察感應設備的地區,「如果一個地方沒有設備監測,那麼利用這些消費者裝置將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如果已經有科研設備和建立起監測系統,MyShake 計劃只能算是額外的增益。」Sarah Minson 補充道。

 

Source: The Verge   PCWorld   MyShake

 

Tags : EarthquakegoogleMyShakeUSGS
Ken Li

The author Ken Li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