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企業趨勢

從 Business Insider 收購案看網路媒體如何闖出上億身價

今年 9 月,美國網路媒體 Business Insider 以誰也想不到的價格、3.43 億美元賣給德國老牌出版商 Axel Springer ,超過 2011 年 AOL 購併 The Huffington Post 的價格,在網路傳播成熟的年代,傳統媒體陷於營運危機,網路媒體卻成為搶手的投資標的。Business Insider 自曝這樁網路媒體史上最大金額的購併內幕,讓人一窺 2007 年成立的 Business Insider,如何一步步打下網路媒體品牌江山,推高身價的過程。

business-insider-8

 

從無人看好到過億收購

Business Insider 在 2007 年成立,當時公司名稱為 Silicon Alley Insider,定位為科技出版商,2008 年股市崩跌,投資人不上門,2009 那年幾乎燒光所有現金,在銀行的現金只夠撐 6 個月。即使沒有金融危機,當時許多人都認為數位媒體是一項糟糕的投資。Business Insider 執行長 Henry Blodget 說,「當年如果你要以最快方式趕走房間裡的風險投資者,就是告訴他們你要經營一家媒體新創公司。」

Shot by Tim Knox 347 683 4093

Blodget 與共同創辦人 Kevin Ryan 回億當時投資人跟他們說的話,他們說,「第一,你們兩個都沒有媒體背景,其次是沒有一家線上媒體可以撐過 15 年。你們是非常優秀的人卻在做無法成功的事業。」

後來 Blodget 與 Ryan 從各方投資人那取得 100 萬美元融資,當時 Business Insider 市場估值為 700 萬美元,前一年風險投資人估為 600 萬美元。Blodget 說他們湊到的 100 萬美元與其說是投資,不如說是援助。

6 年後,德國出版巨擘 Axel Springer 以 3.43 億美元購併 Business Insider 大部份股權,評估其價值有 4.42 億美元,高於預期營收的 6 倍,且 Business Insider 與  The Huffington Post 3 年前被 AOL 收購時一樣,沒有任何獲利。

 

洞察數碼媒體趨勢 不斷改進逐漸成長

在數位時代,媒體已經不是傳統新聞體系的獨門生意。Business Insider 的創辦人 Ryan 是一個連續創業家,他在 1990 年擔任廣告平台公司 DoubleClick 執行長,後來賣給 Google 之後,他創辦了幾乎有半打公司,包括時尚網站 Gilt Groupe 及企業軟件新創公司 MongoDB。

2007 年 Ryan 腦筋動到數位出版,報導紐約快速成長的高科技現象,當時從報紙轉向網路閱讀新聞的人也愈來愈多,他想做一個容易瀏覽與理解的部落格。起初他與許多財經記者見過面,但每一場會議都讓他失望,他找不到一個適合與他一起創業的人。

laptop-reader-phone

他打給幫他處理 DoubleClick 購併案的華爾街網路分析師 Henry Blodget,Blodget 自己也有出書與寫部落格,他雖然不是傳統記者,但這正是 Blodget 的網站需要的人,他們兩個也一拍即合。Blodget 說他一口就答應,是因為他過去的工作讓他看遍各種創新公司,讓他興起創業念頭。不過他過去有一項不良紀錄,就是他在擔任華爾街網路分析師期間,碰到網路泡沫,當時他自己也深陷一件證券欺詐調查,調查涉及他的私人郵件,使他不得再從業,同時面臨 400 萬美元罰款,聲譽與職業一夕之間摧毀。

Ryan 要幫忙 Blodget 翻身,他說只要做出好產品,大家就不會記得 90 年代的那個 Blodget。在幾年之後,Blodget 的網站找出一種能夠吸引眾多讀者的公式,並決定擴大紐約以外的報導範圍,成長非常快,但中間也因幻燈片式的瀏覽方式與誘人的標題,受到媒體產業大肆抨擊,有人甚至說 Business Insider 把 Google 上的八卦謠言廉價新聞一網打盡。Blodget 在各方批評中一路修正,最終仍讓他們找到原生數位媒體的營運方式,2011 年 AOL 收購 The Huffington Post,讓他們更加確定數位新聞業不只是流行,而是可以成為壯大的事業。

不久之後,Business Insider 獲得 700 萬美元融資,流量與營收逐漸成長,Amazon 創辦人 Jeff Bezos 也出手投資,2013 年開始購併要求蜂擁而來。AOL 收購 The Huffington Post 與 TechCrunch 後,也鎖定了 The Huffington Post。

 

發展願景不謀而合 促成三億收購

不過 AOL 只願意出價 1 億美元,雖然遠比當年的營收高好幾倍,但 Business Insider 董事仍然覺得他們有更好的未來,嫌出價太低,使得交易破局。Business Insider 仍維持獨立,月造訪人次 (UV) 超過 5,000 萬,並擴大到澳洲、印度,與其他國家合作夥伴一同做當地新聞。去年 10 月發布第一個國際版 BI UK,一連串的海外布局吸引 Axel Springer 的目光。

起初 Business Insider 只是與德國出版業談授權合作,但談了之後發現 Axel Springer 要的不只是授權,而是收購,後來 Blodget 認為雙方還是策略投資比較妥當,今年 1 月 Axel Springer 花 2,000 萬美元入股 Business Insider 取得一席董事。

6 月,Blodget 參加一場在柏林舉行的座談會,在柏林與 Axel Springer 執行長碰面,Blodget 談到 Business Insider 的願景,包括重金投資影音與無關利益的一些經營看法,他說如果公司要賣掉,他也希望對方也有同樣的願景,並且是要真正關心新聞業的人,不是只想著如何在短時間讓獲利最大化。

welcome-to-tech-insider

最後,他們兩個幾乎是找到知音,最後是任由這種情感性的直覺促成這項交易。在購併之前,Axel Springer 持續觀察 Business Insider 的發展,包括網站一分為二,新成立 Tech Insider,兩個網站單月 UV 突破 90 萬人次,同時其他網路媒體也在數億美元估值上獲得大筆資金。

其實 Axel Springer 這幾年一直在積極轉型,縮編印刷出版,積極併購數位新聞,但卻頻頻失利,像是與日經新聞搶金融時報最後敗北,據說他們當時也有搶標 The Huffington Post,但輸給 AOL。

這次他可不想再錯過,Axel Springer 主動向 Blodget 表達收購意願,最後雙方同意以 3.43 億美元現金買下 Business Insider 88% 股權,使得總持有股權達 97%,Blodget 與原來團隊留任,Jeff Bezos 的投資公司仍保有 3%,該交易使 Business Insider 估值為 4.43 億美元。

 

(本文由 TechNews 授權轉載)

 

Tags : business insidermediaNewsonline media
Technews

The author Technews

科技新報 (TechNews)於 2013 年下半年成立,是一群對資訊科技、能源、半導體、行動運算、網際網路、醫療、生物科技具有高度熱忱與興趣的產業與新媒體人士所共同組成的時代新媒體,以產出有觀點與特色的原創文章為主要任務。

Leav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