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提到汽車和資訊科技,很多人會立即聯想到 Tesla 的電動車和自動駕駛。其實汽車產業衍生的科技可以很廣泛,日本跑車品牌英菲尼迪最近正舉辦 Infiniti Accelerator 2.0,有 9 家環球初創公司獲培訓及指導。汽車科技創業的可能性,又豈只於自動駕駛電動車?
汽車科技並非只有電動車和自動駕駛
很多人談到汽車行業的新科技,都會先聯想到自動駕駛和電動車的科技。其實汽車行業並非只看汽車本身的改良,而是從汽車本身的功用、即「運輸」本身來看事情的。舉個例子,車廠理應希望人人都買一台車子,但實際上這其實很影響路面交通,那應該怎樣去改善?
汽車產業的出發點,是解決人類在移動、運輸方面的需要,因此在思考問題時未必只是從改良汽車本身出發,而是思考怎樣才能用新科技解決城市運輸規劃的問題。駕駛者會希望知道路面擠塞狀況,會想知哪兒能泊車,這些其實也是駕駛人士的痛點,解決城市規劃問題同樣也能為汽車產業帶來增長。
9 家初創公司入圍英菲尼迪創業加速器
這次訪問的英菲尼迪(インフィニティ, Infiniti)是日產旗下的豪華汽車品牌,自 2012 年起更把 Infiniti 環球總部遷來香港,2014年起總部就位於灣仔的合和中心。2015 年 6 月亦在合和中心的香港旗艦陳列室開設了給初創公司的共享工作空間「英菲尼迪工作室」(Infiniti LAB),旨在連繫初創企業、商界精英、技術人才和專家以及投資者,孕育創新意念。
Infiniti LAB 只是英菲尼迪支持初創企業的計劃的其中一環,英菲尼迪去年與 Nest 合作首次舉辦創業加速項目 Infiniti Accelerator,在環球招攬具創新創意的初創團隊,其中三家在項目完結後更繼續獲 Infiniti 及Nest的支援,該工作室便正是項目參加者們的工作地點。
有見反應理想,今年 Infiniti 及Nest 亦繼續舉辦 Infiniti Accelerator 2.0,這次的主題是「智能城市」並在全球招募初創企業,最終有 9 家環球初創公司參與,其中更有 2 家是香港本地公司。參加的初創企業會有為期 12 周的商業訓練,並有 Infiniti 的高層及不同界別的專才為參加者提供一對一指導。
電動摺疊單車初創獲力撐遠赴東京設計工作室
Infiniti 亞洲及大洋洲區常務總監 Dane Fisher 接受 Unwire.pro 專訪時表示,英菲尼迪雖然不是初創公司,但也不是傳統品牌,一直都以自己是「初創公司」的心態來經營,保持公司的創新精神。英菲尼迪希望透過跟 Nest 的合作,在支持初創企業的同時也能推動行業發展,利用創新技術吸引更多消費者注意。
其實近年不少行業的跨國商業機構都開始舉辦創業活動,希望從中能夠吸納新的想法,開拓新的服務。Dane Fisher 坦言舉辦 Infiniti Accelerator 當然也有獲益的想法,但也強調並非抱著「揀卒」的心態,如果有好的點子也會用不同方式合作,即使未必跟英菲尼迪的業務直接有關。
例如去年第一屆的創業加速計劃就有三家初創公司,在項目完結後繼續獲得英菲尼迪及 Nest 的支援,但三者都實際跟英菲尼迪的業務無關。其中一家研發電動單車的初創公司 PSL,更獲英菲尼迪邀請合作,設計及開發 100% 全電動可摺疊單車,創辧人現在更身在英菲尼迪日本總公司的環球設計工作室。
淨化路面空氣、即時泊車數據提升駕駛體驗
電動單車代步怎看也是跟汽車產業有衝突,但英菲尼迪卻反而給予最多支持,Dane Fisher 向筆者展示 PSL 最初的電動單車設計,設計比較原始平凡,但再看今天的設計就融合了跑車的流線設計,英菲尼迪不僅從外型設計上支援,也協助改良電動單車和提供銷售渠道,為 PSL 進入市場打開方便之門。
另外兩個項目也不是直接跟汽車相關。TingPark 是一款讓駕駛者知道即時停車場泊位狀況的手機程式,駕駛者在到達目的地前能查看附近剩餘多少泊位、哪兒較近目的地等資訊,不用花時間在駛到目的地後再四處找泊位。程式還可查詢電動車充電泊位,甚至還具備提示功能,提醒車主剩餘停泊時間。
植物淨化空氣智能裝置 CityTree 就更是完全跟汽車無關。今年 7 月在合和中心 Infiniti 門市外就設置了 4 米高的「城市樹木」,是來自德國的 Green City Solutions 設計、可改善路面空氣質素的裝置。內部種植了特別的苔蘚和維管植物,可吸收及過濾微細灰塵、氮氧化物(NOx)及其他空氣污染物,從而減輕四周的空氣污染問題。
環球招募出色初創概念來港 12 周特訓
從去年三個成功創業項目看到,英菲尼迪著眼的是更佳的代步方式、更好的駕駛體驗,還有更好的路面使用體驗。作為全球最早加入智慧城市建設的交通設備制造商,因此當第二年舉辦的時候,主題是「智慧城市」就不難理解。Dane Fisher 認為香港在發展智慧城市方面很有潛力,而且位於亞洲樞紐、交通方便,能作為全球連接亞洲的基地,因此就在香港招募全球的初創公司。
Dane Fisher 表示今年共收到 140 多份來自全球的申請,最終選出 9 家初創企業中就有兩家來自香港。他們會接受為期 12 星期的全日制密集營商課程,助他們完善其創企意念。完成後將於 10 月的投資者展示日(Investor Demo Day)向相關投資者介紹其項目的雛型,尋找資金和合作機會。
英菲尼迪和 Nest 從 140 多份申請中,挑選具前景及潛力、有能力解決未來智慧城市挑戰的商業意念,最後入圍項目的參加者來自香港、新加坡,以至美國及迪拜的企業家,入選項目意念涵蓋連接技術、替代能源及替代移動方案三個關鍵領域,對建設未來智能城市尤關重要。
美德合作潔淨能源公司來港接受培訓
來自香港的是研究連接科技的 Kazoo Technology 及 Visionaries 777;來自新加坡則為 Pilot Automotive Labs、aureso 及 Hapticus,分別聚焦連接技術及替代移動方案。從迪拜來的 Carpool Arabia 以其獨特的替代移動方案入圍;美國企業 Dagmy Motors 及 Kraftwerk Inc. 提出替代能源方案,另外 Drop.ai 則來自連接技術範疇。
Unwire.pro 跟其中一家入圍公司 Kraftwerk 談過,這家總部在美國,但開發團隊在德國的初創公司,研發的是潔淨能源。Kraftwerk共同創辦人 Martin Pentenrieder 表示,愈來愈多人有減少污染物排放的意識,致令電動車日益普及,然而在現有科技及電動車電池生產過程當中,並未能顯著減少整體二氧化碳排放量。
而 Kraftwerk 的研究就是以天然氣產生綠色能源的燃料電池,以液化石油氣(LPG)、液化天然氣(LNG)、壓縮天然氣(CNG)、丙烷、丁烷等以及氫氣運行。第三代燃料電池成本低、用途廣泛,體積輕巧便攜然而高能量效益,而且也減少了生產過程的碳排放。
香港雖乏汽車產業、瞄準亞洲經濟前景
其實美國和歐洲一樣有很多創業加速平台,而且針對汽車及潔淨能源的應也不少,為何還要遠渡香港?Martin Pentenrieder 表示,雖然香港並非在汽車產業或潔淨能源研究方面有優勢的城市,但一方面是為英菲尼迪慕名而來,另一方面也看到亞洲將是未來全球經濟的中心,希望能提前在亞洲的部署。
Kraftwerk 坦言目前全球採用電動車或其他非汽油燃料的汽車極少,只佔市場的極小部分,樂觀來看就是有很大的市場增長空間。而鄰近的深圳也有很多技術人才和供應鏈,對日後在亞洲發展有幫助,而且中國空氣污染問題嚴重,在發展潔淨能源市場會比其他地方更有需求。
他相信英菲尼迪在創新方面的經驗,能給他們更好的指引,亦希望透過英菲尼迪創業加速項目,在全球建立更佳的市場營銷渠道,同時也希望能教育投資者、企業以至消費者,有關此先進能源解決方案的深刻而積極的影響。但強調目前 Kraftwerk 只是 Infiniti Accelerator 2.0 的參加者,並未有跟英菲尼迪有商業合作。
港推智慧城市難一蹴而就、商界也有自己角色
今年的主題是「智慧城市」,但問題是香港對發展智慧城市真的友善嗎?就以去年選出的三家公司為例,PSL 的電動單車在香港是不能合法行駛的,而 TingPark 亦面對缺乏開放數據文化、商場不肯開放停車場數據的問題。事實上筆者親身試用一下 TingPark 亦看到,市區不少停車場只提供地址,沒有即時的泊位數據。
Dane Fisher 對於香港發展智慧城市感樂觀,但就不評論香港在發展智慧城市方面的政策。他同意政府在推動智慧城市方面有很重要角色,但也認為民間能做的事也有不少:「發展智慧城市不可能一步成功,需要時間推動,就算政府要做也需要商界的配合。」
英菲尼迪在他們的 Infiniti Labs 定期會有嘉賓分享,之前就請來香港智慧城市聯盟的鄧淑明博士分享,而她也是 Infiniti Accelerator 2.0 的導師之一。Dane Fisher 表示香港作為科技發達的城市,具備很好的智慧城市技術發展環境,研發的科技也可推廣到其他城市,而他們也會跟智慧城市聯盟等組織加強合作,推動香港的智慧城市發展步伐。
總結:智能汽車只是第一步,構建「智慧交通」才是目標
「智慧城市」實際包含很多範疇,例如智能政府、安全城市、智慧交通等,把不同產業整合到城市的基礎設施之中。Uber 的創新之處在於提醒人們,「運輸」、「移動」才是人們的需求,不是車子本身,未來汽車產業如果只是強調汽車的速度、舒適或耗能,是否就符合「智慧城市」人們的預期?
智能汽車只是第一步,構建「智慧交通」才是終極目標。當城市人口愈來愈密集,但又愈來愈追求舒適生活,未來社會需要的解決方案不會是更快的運輸工具,而是更有效率、可持續發展的「智慧交通」模式。
也許這就是英菲尼迪支持初創企業背後的動機也說不定。就像今天企業愈來愈不會採購自建伺服器,即使採購也是從整體的解決方案來思考一樣,未來人們購買汽車也會考慮車廠提供的是怎樣的「解決方案」,而不是一台汽車本身。汽車行業的未來需要商業的可持續發展,而這就包含社會責任、環境保護,而智慧城市更是大趨勢。
筆者訪問英菲尼迪當天,香港資深科技創業家蕭逸就出席了活動分享,當時他就指大企業支援初創公司,如果是希望直接得益不如乾脆收購,投資或合作是為了創造「多贏」的結果。汽車行業視「為可持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為一種責任,才具備未來商業發展的前景。
作者:Boris Lee
Unwire.pro 資深編輯。在企業 IT 科技報道範疇有十多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