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網站有不同的經營方針,所以流量來源分布不同是正常不過的事,但有沒有想過有些網站,來自搜尋的流量不足 2%,而社交媒體的流量高達 90%?相信各位也很好奇,為甚麼會有這樣極端的比例?
背景說明
開始時本來想對比 JapHub 和 HK01 兩個均在去年 12 月成立的網站的流量,結果發現 JapHub 的搜尋流量居然只佔 1.74%,而社交媒體的流量有 89%。既然如此我就轉為探討流量比例極端的原因。
開始前先說明一下兩個網站的內容。JapHub 和 HK01 均在去年12 成立,但前者分享日本流行文化,後者是分享時政內容。由於定位不同,網站風格亦有不同,JapHub 偏向有趣, HK01 就較為平實。
以下為該兩個網站的數據,來自 SimilarWeb,各位也可測試:
以上數據於六月七日擷取。假如數據真確的話,這顯示 JapHub 流量絕大部分來自社交媒體,只有少數來自搜尋;HK01 就較為平均。
新網站以社交媒體起家
社交網站已是網站快速建立知名度的渠道。以 JapHub 為例,它在社交媒體(特別是)Facebook 的流量來源達 89%。事實上,不少港人關心日本文化,但一直沒有網站提供相關的新聞資料,因此當 JapHub 成立後不久便獲得不少的讚好其實不足為奇。當然 Facebook 名人的宣傳亦有助增加知名度和點擊率,但如果有人說該網站很快就有這麼多讚好是因為名人效應,其實論據不太站得住腳。
至於 HK01,相信不用多講大家都知它是靠李波的獨家消息而在 Facebook 快速冒起。
網站標題應以 SEO 還是社交媒體的吸引度為目標?
既然 JapHub 搜尋流量佔的百分比較低,就要從 SEO 的角度推理吧。
正如以上提到,兩個網站不同的定位因此導致網頁文章的標題風格迴異。JapHub 是較為佻皮,以吸引人們點擊為主;HK01 較為平實,以闡述新聞重點為主。有著這個差異因素就可以比較網頁標題是否流量來源比例不同的原頭了。
傅統的 SEO 理論認為網頁標題有助網頁排名表現,因此標題應加入適當的關鍵字來提示搜尋引擎;不過大家在 Facebook 看到的不少文章都不太按照這個章法,內容農場的萬能格式標題更大行其道,如「當大家看到第X個的時候都驚呆了」之類。基於這個假設,我們可以認為在 Facebook 有高點擊率的交章,在搜尋引擎的排名未必很高。
以上是節錄至趣味新聞的文章標題,可見綠框和藍框內的標題是有特定的格式。你以為標題有問題?其實文章在 Facebook 廣泛傳閱(圖片)。(6 月 3 日擷取)
但在 Google 搜尋「狐狸尼克」卻不見蹤影(圖片)。(6 月 3 日擷取)
讀者或會問,文章 2 日才發布,或許是 Google 未擷取呢?但看看第二頁就知道發布時間不是一個問題(圖片)。不過是不是所有趣味新聞的文章都有這樣的問題呢?如果搜尋皮卡丘會發現其實不然(圖片)。
Google 的搜尋排名演算法是會考慮內容質素而懲罰內容農場,但到甚麼程度才是「內容農場」?成效又如何?中文網站又會否受影響?這三點實在難以判定。以引發興趣,甚至是內容農場式的「罐頭標題」到底會否影響 Google 判定網頁質素,從而左右排名?抑或內文、導入連結佔的比重較大?這點實在無從判斷。
不過 SEO 權威網站 MOZ 也提到,其實適當地引起人們情感的標題是可取的,所以標題不是太離譜應沒大問題。
更何況文章貼在社交媒體的標題可以與網站不同,因為我們可以用 og:title 和 <title> 標籤設定兩種標題。
「趣聞」和「新聞」的不同之處造就流量來源差異?
既然 SEO 的角度無法解釋流量來源差異,就從網站內容入手。細心留意內容的話會發現 JapHub 以趣聞為主,HK01 以新聞為主。
「趣聞」和「新聞」有何不同之處?趣聞能夠在短時間於社交媒體引起話題,但隔了一段日子後,內容不但不再受關注,人們更因為難以想起與文章相關的關鍵字而無法搜尋。
試在網站找出數篇文章來分析。如果是《拜託,不要摸幼鹿 》的話,關鍵字肯定是「奈良」、「鹿」,這些關鍵字不但易於聯想,更十分普遍;但《丈夫的那個放不進來》呢?恐怕關鍵字只是「丈夫的那個放不進來」,但你肯定一個月後還記得那九個字嗎?
如果讀者真的答「記得」就中計了。你要想想為甚麼人們要在 Google 搜尋這篇文章?就是因為他們忘記細節嘛,如果記得的話還需要用 Google 搜尋嗎?但一個已忘記細節的人只會記得該文章很好笑,又怎能聯想到「丈夫的那個放不進來」呢?所以可以預期這篇文章難以在搜尋引擎接收持續的流量。再舉多一個例,《【真心問巴打】問對方「想食咩」,想唔想佢真係答?》一文講述人們問對方想到哪裡吃飯時,不想對方答「隨便」。假如事隔多日,人們想靠模糊的印象找這篇文時,關鍵字會是甚麼?你聯想到的關鍵字又能找到該文嗎?各位不妨試試看。記住,你必須假設自己只得「模糊的印象」。
但新聞不同。新聞有易於辨認的人、事、地、物,所以人們很易便想到搜尋的關鍵字。
總結:無論是網站發展還是內容營銷都值得關注
最後當然要聲明一下,筆者不是該兩個網站的管理員,不知道實際情況,以上推測只是基於 SimilarWeb 數據。不過SimilarWeb 具公信力,以上數據應該「雖不中亦不遠」。
「不要把所有蛋都放在同一籃子內」。對網站而言,流量來源愈多樣化愈好,因為這能分散風險。過於依賴單一平台的話,即代表網站要按照他們的「遊戲規則」,假如他們有何變動,很可能會影響流量。Unwire.pro 早前已報導 Facebook 調整排名機制,把用戶閱讀文章的時間納入排名因素。
時下內容營銷已成為主流,無論用 Facebook 還是網頁皆可,但怎樣才可以持之以恆?假如能在 Google 帶來持續的流量便是理想(例如現在不少 SEO 公司會提供 SEO 教學);但如果依靠 Facebook 的話,由於流行的資訊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營銷者要不斷製作吸引的內容才可維持。這就是利用網頁和 Facebook 進行內容營銷的分別。
作者:Dennis Ma
Unwire.pro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