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初創企業

垃圾電話與全球化 專訪台灣 Whoscall 事業總監余致緯

正常香港人每天大概會收到兩三通推廣來電,但其實這種現象在全球都存在,也衍生了過濾垃圾來電的應用需求。除本地薑的「小熊來電」,另一個熱門的選擇是來自台灣的 whoscall。開發 whoscall 的 Gogolook 去年底被 LINE 的母公司 Naver 收購,這個結合了台、港、日、韓元素的公司,到底怎看電話推廣這種現象?而 Naver 投資後又帶來怎樣的改變?

unwire002

 

數據分析結合用戶回饋

要做垃圾電話過濾,最重要的肯定是黑名單電話號碼的數據庫。要建立這個數據庫,慢慢收集肯定不成事,欠缺效率之餘亦難以精確。而 whoscall 又是怎樣收集的?原來靠的是數據分析。「我們與部分用戶合作,分析某些號碼的播打行為,從而辨認這是否一通推廣電話。」Gogolook 事業總監余致緯說。

Unwire.pro 之前曾寫過一些 Big Data 分析的報導,今次雖然稱不上大數據,但也是活用數據分析的實際案例。在最初時 whoscall 的電話黑名單數據庫也是靠人手蒐集網路資料而來,但當有了一定的用戶數量後,就開始將用戶的回饋資料和通話習慣結合作資料科學分析,從而壯大黑名單的數據庫。

余致緯舉例,當一個號碼的每天通話次數非常多的時候,這號碼一定不尋常。如果每次通話時間很短的話,就幾乎能假定它是一個推銷電話號碼。因為這不符合一般人的使用習慣,正常人不會每天大量打出電話,撥通後也不可能每通都很快斷線。這種模式只會出現在電話推銷之上,因此就能辨認到其背景。

當然這種分析很片面,因此 whoscall 其實結合了多個不同參數來做綜合分析,例如撥出次數多寡、撥出的時段是否集中、撥出和接通次數是否合符比例、號碼是否標記在用戶的電話簿中等等,這些參數大致有 60 多個,綜合起來就能讓 whoscall 的系統自動學習分析,從而在即使用戶沒有回報該號碼下,也能大致推敲出這是否一個有問題的號碼。

unwire003

 

讓使用者重新掌握「接聽權」

當然另一個重要的獲取來源是使用者的報告。事實上就算你能推敲出號碼是推廣來電,但其內容是甚麼還是不知道的。但如果用過 whoscall 就知道,每則打入電話都會顯示它的基本資料,如是哪一類行業的推廣電話,以至是來自哪一家機構。這些資料怎麼來?當然是來自使用者回饋。

whoscall 在使用者每通電話後詢問這號碼的具體資料,如是廣告電話就會收集起來,愈多人同時舉報就愈確認。在回報時可進一步補充是哪類型的電話,從而加強黑名單的準確性。余致緯表示這是回歸到一個社群的分享本質,共同建立一個沒有垃圾電話干擾的環境。

但可能有人覺得,垃圾電話就是垃圾電話,知道它實際是來自哪裡又有何意義?余致緯認為這就是 whoscall 的不同之處。因為對使用者而言,未必所有的推廣電話都想擋掉,例如我在用的銀行給我的電話,可能我就會想接;也可能男性使用者不會對美容推銷有興趣,但女性卻會。由於使用者的個別差異,如果像其他同類程式一樣甚麼都擋掉,反而未必是使用者真正想要的。

 

借助當地網民社群邁入市場

不過社群是很當地性的,而推銷電話的數據庫也一定有地區分別。作為一款面對全球的垃圾電話過濾程式,要跨出台灣市場又要怎樣建立一個當地的新數據庫?莫非又要再一次土法煉鋼?余致緯笑言這次就不用了,由於公司名聲已建立起來,因此要開拓新市場時已相對有利,如香港便是跟 HKJunkCall.com 合作,很快便能掌握到香港的基礎垃圾電話黑名單。

但未必每個市場都已有一套已經完備的、現成的電話黑名單數據庫(還要是免費公開的),可以即時打入新市場。余致緯就舉例印度市場,雖然也能講英文,但真正用戶使用的往往是當地語文,在業務溝通上比較困難。最終是怎樣收集黑名單數據?靠的是當地的網民網上論壇。由於有網民自發在論壇上分享類似資訊,透過這些地方收集便能得到基礎名單,之後再靠使用者再行回報。

至於市場方面,Naver 母公司其實是在南韓,而 whoscall 在這市場也很受歡迎,在當地已是數一數二的垃圾電話數據庫。亞洲其他市場還包括前面提過的印度、馬來西亞、印尼,英國也有使用者,美國的使用者則約有 10 萬左右。由於不同地區的數據庫會獨立處理,因此不會混沌,但當使用者到了當地時則會找到當地的相應數據庫來做辨認。

unwire001

 

台港推銷電話很相似

余致緯表示香港是 whoscall 在台灣外的另一個最大市場,目前台灣的使用者約有 200 萬人,香港亦有 50 萬。但如果講到用戶的回報率,則台灣人比較熱心,平均每天約有 5 萬筆資料,反而香港只有 1 萬左右,比例上較落後。他表示這可能是文化問題,港人只想擋掉電話就好,不太有熱情協助建立更大的數據庫。

數據庫規模方面,台灣目前的電話黑名單約為 5 萬至 10 筆之間,而香港則約為 4 萬至 6 萬之間。這比例跟使用者人數不太相符,余致緯認為這正好反映香港在電話推廣的規模上更大更成熟,也許跟香港作為一個金融城市不無關係。

而在電話的分類上,香港和台灣基本上差不多,都是金融銀行服務、電訊服務、美容產品等,不過香港就比較多金融方面的電話。whoscall 也做到辨認來自中國的詐騙電話,香港和台灣都同受其擾,不過由於 whoscall 有跟台灣當地的警方合作,警方會協助查證該號碼是否真的有詐騙行為,從而確保使用者不會受害。

unwire004

 

跟 LINE 沒有整合

去年底 LINE 的母公司 Naver 以 5 億台幣收購,成為少數台灣創業神話之一。不過 LINE 是做即時通訊(IM)的,whoscall 做的是電話和簡訊,兩者基本上不相關。收購後兩者有否做整合?功能上有否能融合的地方,提高兩者的協同效應?但原來答案是沒有。

余致緯表示兩者其實是相對獨立運作的,Naver 並未有太干涉 Gogolook 在 whoscall 的發展,也未有刻意讓雙方在功能上作出整合。換言之在短期內,你也見不到當 LINE 上貼出電話號碼時就會警示是詐騙,也沒可能阻止來自 LINE 的推廣訊息。

他坦承 Naver 其實是把 LINE 和 whoscall 各自分開兩塊市場,收購 Gogolook 除了是看上 Whoscall 的數據分析技術,另一方面也是廣闊更大的市場空間,在 IM 和傳統電話和簡訊功能上都插上一腳之餘,也意圖在日韓以外市場擴張。在目前雙方未有任何功能整合的計劃,但觀乎 LINE 也開始做 VoIP 的功能,未來其實也有整合的空間。

 

不擔心 Android、iOS 加入為內置功能

當垃圾電話過濾的需求愈來愈高,會否擔心未來這會變成智能手機的內置功能,第三方應用開發商將難以跟原生功能競爭?畢竟手機 OS 已不只一次做過類似的舉動,整合熱門 App 的功能到原生功能之中。余致緯坦言這擔心不來,如果真有這一天也只會是好事,證明他們之前在做的都正確。

他不認為即使發生這種事,whoscall 就會撐不住,因為數據庫的建立絕非一時一日之事,競爭對手很多但卻沒有人做到跟 whoscall 一樣好,即使是 Google、蘋果來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這時 whoscall 擁有的強大數據庫就是一個重要的資產,Google 或蘋果都需要找他們合作來做,引用他們的數據庫資料。

換言之 whoscall 即使不能賣功能給消費者,也只是把收費對象換成是 Google 或蘋果而已。只要一天推廣電話仍然存在,過濾功能的需求就會繼續存在,而他們的黑名單數據庫也繼續有其價值。所以與其擔心 Google 或蘋果自己來做,倒不如進一步提高 whoscall 數據庫的價值。

 

Catabell Lee

The author Catabell Lee

Leav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