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自然的生態系統,陽光、空氣、水份、土壤、微生物等缺一不可,才能令地球生機處處,滋養萬物生長。初創作為幼苗,同樣需要多元蓬勃的生態圈,提供資金、人脈網絡、技術交流、專業服務,至能茁壯成長。
1993 年,美國學者 James F. Moore 於 Harvard Business Review,率先提出企業生態圈(business ecosystem)的概念,指出生態圈旨在賦能圈內成員朝着共同願景向前邁進,彼此互相扶持,借助群體力量演化共生;簡而言之,就是一個人做不來,靠眾人力量才能做大。
跨國科企也視生態圈為作戰方略,Apple、Amazon 以至阿里巴巴,無不憑籍建構生態圈各據一方。相對而言,這些由下而上、從零到有建立生態系統的參與者,不論規模大小,可以統稱為社群搞手(Community Builder)。
今次請來 TusPark Hong Kong 總經理 Sam Wong 及 Ooosh Tech Lab 的 Alex Cheng,由兩位初創生態圈的旗手,詳談建構生態圈對初創的重要性,以及過程中的所見所聞。
項目落地最實際
談及當初建立初創生態圈,兩位原因各異,TusPark Hong Kong 為清華科技園於香港開設的分公司,2015 年來港時,有計劃地將其在北京營運清華科技園成功經歷複製至香港,但 Ooosh Tech Lab 卻相反,Alex 最初只是天使投資者,不時擔任初創公司的導師,做導師期間發現好項目,私底下幫一把,結果愈幫愈多,才慢慢發展成今天的初創社群。
不過莫論起因為何,二人對生態圈的成功定義卻很一致,Alex 表示,「生態圈形式並不重要,最重要是所做的事情有價值,從事初創企業是爭分奪秒,沒有太多時間單純去吃喝聯誼,成功的生態圈是每個持分者均要出力助方案落地。」
對此 Sam 表示認同,「我們作為社群創建者,最重要是將初創連繫到所有人,並令他們有更好的連繫。舉例,假如政府於科技上需要某類應用,會先檢視手上有否合適項目,而我們真正的工作,是要確保該項目如何落實,如何簡化中間的流程,正如 Alex 所說,能令項目落地才最重要。」
香港活躍初創社群搞手一覽 |
|||||
工作空間 | 加速器 | 大型活動 | 工作坊 | ||
AAMA 珠三角分會 | 有 | 有 | 有 | ||
Cyberport | 有 | 有 | 有 | 有 | |
CoCoon | 有 | 有 | |||
Dim Sum Lab | 有 | 有 | |||
Fintech Inno Lab | 有 | ||||
FoundersHK | 有 | 有 | |||
Garage Society | 有 | 有 | |||
HKSTP | 有 | 有 | 有 | 有 | |
Ooosh Tech Lab | 有 | 有 | |||
theDesk | 有 | 有 | |||
The Wave | 有 | 有 | 有 | ||
Tuspark HK | 有 | 有 | 有 | 有 | |
WHub | 有 | 有 | 有 | ||
創科匯 | 有 | 有 |
對初創來者不拒
Sun Microsystem 共同創辦人 Bill Joy 曾經表示,創造生態系統的最佳做法,是讓當中的聰明人為了你的目標而耕耘。
Sam 認為,初創加某生態圈,其中主要目的正是機會,「初創的方案對於市場來說,必定是從未面世的,因此需要接觸更多人,聽他們的意見才能優化產品,社群正好賦予這個機會,達致以上功能。」
「以 Ooosh Tech Lab 為例,規模上可能較細,但提供的服務較個人化,有些初創不想加入大型社群,事關未必能夠即時解決刻下難題,尤其是早期的助力,例如即時串連合適的人。」Alex 表示,生態圈不一定以規模取勝。
「歸根究底是匹配的問題,舉例說有初創開發了 B2B 方案,我們就會把握時間盡可能在生態圈的網絡內,匹配合適公司試用,如果還慢慢研究及開發,兩、三年後才發覺產品開發方向錯誤,平白無端浪費了時間及金錢,這並不是大家樂見的。」
對於挑選初創進入生態圈,兩位被訪者卻異口同聲說,不會主動篩選,Sam 指出,「儘管有些初創此時此刻意念未臻完善,但今次失敗不代表下次未能成功,我們也會予以鼓勵,而不會設下任何條件去阻礙,反而會不停將我們對市場的洞察,授予這些創業者,刺激新的想法,推動他們去進步。」
Alex 與 Sam 的看法一致,「建立社群着重的是相互交流,令初創可以認識更多人,是個發掘的過程,因此來者不拒。當然希望初創加入後,能對整個生態圈有所貢獻,並願意多點與人溝通,才有助推動社群的氛圍。」
跟政府互補不足
提到香港的初創生態圈,則不得不提科學園及數碼港兩大官方機構,TusPark 與 Ooosh 與他們的關係是互補不足。
Alex 表示,「最近也有幫科學園擔任導師,參與前會先了解一下,我們有何獨特之處,是科學園目前缺乏的。了解過後,發現我們於投資方面較為熟悉,於是就舉辦了一場講座,與參加的初創分享完成融資的技巧。」
Sam 也強調合作的重要性,「科學園與 TusPark 也有固定合作,始終我們有較強的內地元素,能為他們的初創進軍大灣區提出適切意見,也是另一種互補。」
在互補以外,Sam 續指,官方與私營的初創社群,各自扮演不同角色,「個人認為商業性質的初創生態圈,一定是愈多愈好,科學園與數碼港屬官方機構,代表政府的立場,在香港這個市場主導的城市,更多商業性的生態圈會來得比政府推動有效,特別關於投資方面。」
「借鑑國內經驗,同樣有官辦及民辦的初創生態圈,政府甚至會為私營初創社群提供補助,因此資源並非集中於官方機構,反而鼓勵投資者及企業建立孵化網絡及創新中心,從多個層面去推動初創發展。」
Alex 也認為,「政府與我們各有不同的角色,當然想跟政府多點合作,最近與他們也有很多對話,討論大家要怎樣做來避免功能重疊,最重要是千萬不要各有各做,做好協調才能達到互補作用。」
去年疫情來襲,實體活動戛然而止,對以活動為主的初創社群理應受到影響?Sam 指出,「沒有了實體活動,反而鼓勵了更多虛擬活動,尤其是我們以跨境及連接海外市場為主,以往舉辦實體活動,人力及時間成本很高,利用虛擬方式因而可減低當中的溝通成本。」
「另一方面,疫情加速了企業數碼轉型及自動化的步伐,對初創方案需求有所增加,亦都有利初創發展。」Alex 也覺得大家已開始習慣及適應遙距工作,「觀察到有時甚至於虛擬活動認識到的人,比出席實體活動更多,而且投資者要與初創見面,簡單地網上預約再開 Zoom,15 分鐘就可以開始傾談,比以往預約見面更快更有效率,甚至可以見得更頻繁。雖然疫情並非好事,卻因而加快了數碼轉型,永遠有危也有機。」
做社群冇大錢賺
整個訪問,Alex 與 Sam 大談發展初創生態圈的各種想法,但談到盈利,他們卻同時耍手擰頭,表示不要以為做初創社群會有金執。
若要吸引更多人來建構生態圈,Sam 認為需要更多政府支持,「我們最近幫本地地產發展商組成 prop-tech 社群,由傳統企業來建構生態圈,維度及效果會有所不同,總比政府自己來做更有效率。但政府卻可以提供誘因,例如為引入初創方案的企業提供稅務減免,令大家以較低成本營運生態圈,吸引更多持份者加入,只能創造到更多創科機會。」
撰文:特約記者
編輯:尹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