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e 幾年前收購 NFT(非同質化代幣)初創 RTFKT 並發表自家 NFT 產品,不過後來 NFT 熱潮退卻後就陸續終止計劃。最近購買了 Nike 主題 NFT 和其他加密資產的消費者提出集體訴訟,他們聲稱在 Nike 突然關閉數碼資產的業務部門後遭受了重大損失。今次訴訟顯示出數碼資產監管的不確定性以及企業在進入和退出新興市場時所面臨的法律風險,為企業和消費者在數碼資產交易中的權利與責任提供了重要警示。
根據在紐約布魯克林聯邦法院提交的擬議集體訴訟,由澳洲居民 Jagdeep Cheema 領導的購買者聲稱,Nike 於 2024 年 12 月突然關閉其 RTFKT 部門導致他們 NFT 需求枯竭。原告表示,如果他們知道這些代幣是未註冊證券,且 Nike 會「過橋抽板」(「rug pull」,也就是突然撤出項目導致投資者損失的行為),他們絕不會以當時的價格購買這些 NFT,甚至根本不會購買。
Nike 目前尚未回應置評請求,原告律師 Phillip Kim 也拒絕評論。目前 NFT 的法律地位尚未確定,關於它們是否屬於聯邦法律下的證券存在大量訴訟。今次訴訟尋求超過 500 萬美元的未指明損害賠償,理由是涉嫌違反紐約、加利福尼亞、佛羅里達和俄勒岡州的消費者保護法。
Nike 於 2021 年 12 月收購 RTFKT(發音為「artifact」),當時表示這個時尚品牌正在「利用尖端創新提供融合文化和遊戲的下一代收藏品」。Nike 於 2024 年 12 月 2 日宣布 RTFKT 的逐步關閉計劃(現已完成),同時預計 RTFKT 所代表的創新將通過它激發的「無數創作者和項目」繼續存在。
數碼資產法律監管尚不明確
這起訴訟顯示進入新興數碼資產市場的企業,都需要清晰理解相關法律義務。NFT 和其他數碼資產的監管尚在發展中,企業應當謹慎評估這些資產是否可能被視為證券,並相應地遵守相關法規。如果 NFT 被認定為證券,將需要額外的註冊和披露義務。
此外,為免如常法律問題企業在退出數碼資產業務時需要制定詳細的退出策略。Nike 的案例表明,突然關閉此類業務可能導致消費者價值損失和法律責任。企業應考慮為用戶提供替代方案、合理的過渡期或適當的補償機制,以減輕突然退出對消費者的影響。同時企業應加強對數碼資產項目的消費者溝通和風險披露。明確傳達項目的持續時間、潛在風險以及企業保留修改或終止服務的權利,可能有助於避免類似訴訟。同時,確保消費者理解數碼資產的價值波動性和流動性風險也很重要。
企業亦需要在數碼創新和法律合規之間取得平衡。Nike 收購 RTFKT 代表了傳統企業進軍 NFT 和元宇宙的趨勢,但此案顯示,這種擴張應當建立在堅實的法律基礎上。在推出數碼資產產品前,企業應尋求專業法律建議,設計符合現有法規的產品結構。
熱潮退卻但相關風險仍然存在
Nike 的 NFT 訴訟揭示了數碼資產領域的幾個關鍵趨勢。首先,數碼資產的法律定性問題將持續成為監管焦點。隨著更多案例進入法院,我們可能會看到更清晰的判例出現,幫助確定 NFT 和其他數碼資產是否以及何時被視為證券。
其次,消費者保護在數碼資產方面將變得更加重要。隨著主流企業進入 NFT 市場,消費者期望更高的透明度和責任感,而監管機構可能會加強對數碼資產市場的監督。未來企業可能需要採取更謹慎的方式管理數碼資產業務,Nike 案例的教訓可能導致其他企業在進入此市場時更加謹慎,並在退出時制定更周全的策略。數碼資產領域的併購活動也可能因此受到影響,買方需要更仔細評估潛在的法律風險。
隨著技術和市場的發展,我們可能會看到更成熟的數碼資產商業模式出現。這些模式將更注重長期可持續性和法律合規性,而非短期投機。Nike 的 NFT 訴訟是一個重要的提醒,即使是大型企業也需要在數碼創新過程中謹慎行事。雖然數碼資產和 NFT 提供了獨特的機會來擴展品牌影響力和創建新的收入來源,但它們也帶來了新的法律和聲譽風險。企業需要在追求創新的同時,確保適當的風險管理和消費者保護措施到位。
來源:Reu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