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氣候變化令極端天氣頻生,不少樹木因此而遭殃。據發展局的資料顯示,從2017年至2022年10月之五年間,受颱風及暴雨等影響而倒塌或嚴重折斷的樹木為數不少,當中以洋紫荊影響最大,2022年更屬榜首,受損數字達整體折斷樹木逾十分一或485棵,次位是台灣相思(421棵)。
在極端天氣頻仍的今天,如何可以減少對樹木的影響,便需好好規劃,尤其種植的品種和布局也要深思熟慮。然而,當局卻一直沒有公布受惡劣天氣摧毀的樹木佔該品種的比例、有多少位於旺區,只是籠統指種樹「應選擇能配合該環境並發揮設計上的功能,以及可持續地健康生長的品種」,令人難以知悉箇中規劃。
樹木管理須有系統的方式規劃,並且要提高資訊透明度。首要是建立一個全面的樹木資料庫,除了統計樹木的數量及分布,包括樹木品種、生長習性(如常綠或落葉)、高度及樹冠闊度、種植地點特性及生長環境等。再配合地理資訊系統(GIS)的功能,結合無人機和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等圖像,讓人準確掌握樹木分布和相關資訊,方便前線巡查、種植和修樹。此外,當局可按樹木品種、樹冠闊度、樹齡、修樹紀錄,以及根據陽光、溫度及雨水相互關係的生長方程式,盡早調節種植策略,同時監察樹木,更易找出危樹。
我相信只要樹木得到有系統的管理,就能茁壯成長,還可減少塌樹的危機,這才是樹木種植及保養的長遠策略。
撰文: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鄧淑明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