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處去年在惡劣的天氣之下成功尋回失蹤一周的男學生,令人鼓舞,該次搜救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消防處運用地理資訊配合人工智能(AI),迅速分析過萬張無人機拍攝的相片,收窄搜救範圍,從而增加尋獲失蹤者的機會。
要在10平方公里、茂密樹林下,找尋身上沒有手機的失蹤者,便要分析最新的地理資訊,這有賴可顯示基本山形地勢的靜態電子地圖,還要透過無人機拍攝過萬張相片建構的季節性地圖,縮窄搜救範圍,然後以AI深度學習模型,在如樹蔭下一些肉眼較易遺漏的地方識別行山失蹤者。AI能大幅節省圖像識別工作時間達75%,由以往用肉眼分析需花上8小時,大大縮減至2小時。
AI應用已成為世界各地提升城市效率的必要技能,而香港的AI應用能力也相當不俗。去年9月,英國顧問公司發表了AI經濟影響指數(AI Economic Impact Index),評核AI在幾十個經濟體促進經濟發展的潛力,指出香港在創造(innovation)上雖然不太突出,在科技改良應用(adaptation)方面卻表現卓越,這次消防處應用的AI技術正是一例。
除了消防處,不同政府部門也逐漸使用創新產品及服務,例如土木工程拓展署運用無人機配合AI提升公共基礎設施的檢測效率;屋宇署採用AI、機器學習及三維掃描等技術以自動識別破損招牌,加強執法效率。
不過,這些看來都是零散的項目,缺乏協同效應,難以衍生更大的成效。因此,我們必須促成更多公私營協作,共同建設更美好的智慧城市。
撰文: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鄧淑明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