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工智能專題特寫

人工智能幫手升學搵工 唔止科技仲要考慮人性!

柯靜嫻創立一站式升學平台 GloStudy,根據學生需要度身篩選升學方案,目前平台覆蓋本港、美國、加拿大、英國及澳洲約 100 間大學的課程。

開學至今一個多月,無論學生還是家長,相信已適應上學節奏。不過面對海外升學及求職的關卡,卻並非一時三刻能夠輕鬆作出決定,始終這是人生重要抉擇,一旦出錯或會影響將來要行的路,難免會令人思前想後。幸好有科技可以幫手,今次訪問的兩間初創,各自用科技幫忙莘莘學子揀選大學及工作,不過他們均異口同聲指出,科技只是輔助,背後一定要加入人性考慮(human touch),才能真正幫到學生。

性格測試突破盲點

畢業後即加入教育行業,柯靜嫻(Fiona)在行業打滾已十五載,6 年前已成立第一間初創 I CAN Education Group,主力提供海外升學諮詢服務及舉辦遊學團,但愈做就愈發現當中痛點,「要到海外升學,家長及學生搜尋資訊也很困難,要花很多時間精神在此,就算求教於升學顧問,顧問跟他們短短談一小時,根本了解不到學生及家長的真正需要,純粹靠經驗給予專業意見,未夠客觀及準確。」

於是 4 年前開始構思用科技幫手,但作為文科生的 Fiona 卻未知從何入手,「心裡面有個想法,一直想搵有科技背景的人合作,結果花了點時間才找到,做好雛型後再找學生、家長及老師試用,綜合他們的意見後加以改良,到成功申請數碼港數碼港創意微型基金(CCMF),終於在 2021 年 12 月成功推出 GloStudy。」

GloStudy 的原理很簡單,用戶只需完成問券,填好學術背景、參加過的考試成績、感興趣的學科等資料,系統就會以人工智能及大數據,從整理好的海外院校課程中進行配對,驟眼看來跟平日搵升學顧問無分別,Fiona 說竅妙的地方在於一個五大性格特質(Big Five)測試!

「這真的要多謝早期試用我們平台的老師及學生給予意見,他們突破了盲點,就是以往升學顧問未能準確給予意見,原因是與學生傾談的一小時,跟本不足以百分百了解他的長處及喜好,於是我找來英國一間專業評估機構合作,將他們設計的性格測試放入問卷,於是就可以更明白學生特質,選學校時更為精準。」

努力開發外地市場

在南韓參與 Google 的 Demo Day,Fiona 說讓她深深體會不同界別初創的痛點,回港後決定於香港組織初創社群,集合一眾本地科創互相幫忙。

不過 Fiona 強調並非靠科技來做決定,「GloStudy 提供的是一個了解自己選擇的有效方法,純粹優化揀選學校的過程,最後我們還是會安排真人升學顧問來進行諮詢,但至少他掌握更多學生資料,給予意見時就更精準。始終升學是一個 life decision,難以用科技取代抉擇過程,我依然相信要有這方面的專家參與。」

十多年來均投身教育,Fiona 說早已鎖定以此為終身事業,「每次幫到家長或學生,見到他們臉上開心的表情,我就有一份滿足感。成立 GloStudy 並非什麼偉大志願,只是覺得既然訂酒店有 hotel.com,訂行程有 Klook,為何申請海外升學就沒有網站提供服務。」也正因成立了 GloStudy,去年獲 Google for Startups 挑選參加 Founder Academy Program,成為香港的唯一代表,「他們挑選了亞太區 10 位女性科技創業家,進行為期 12 周的網上培訓和研討會,互相分享創業的苦與樂,最後更有機會到南韓參加 Demo Day,了解當地市場及結識了潛在投資者,令我眼界大開。」

將公司命名為 GloStudy,Fiona 看重的是 Global 元素,除了將香港學生帶到海外,她也同樣希望將各地學生帶來香港,「近 5 年見到很多東南亞學生前來香港讀書,我在韓國那幾天也乘機了解當地教育市場,發現韓國人不傾向花幾年時間到海外升學,但卻喜歡在暑假期間到其他國家讀 summer programme,我也因此在網站加入暑期課程的選擇;目前我們也與加拿大 ApplyBoard 海外升學網站合作,互換香港與加拿大院校的資料,希望稍後能尋找更多世界各地的合作夥伴,將 GloStudy 的模式複製到不同市場。」

電腦模擬真返工情況

陳勝拓(左)與鄧宏立說目前 DHL、AlphaSights、IBM 等也是 Career Hackers 的客戶,最近更獲港大採納,讓全校學生透過平台加強求職見工的技能與實力。

雖說升學難,但搵工更難!陳勝拓(Thomas)幾年前在中大畢業,深深體會到求職的難處,「我讀 BBA 出身,正路也是去做投行及私人銀行,於是輾轉到過 Morgan Stanley 及匯豐打工,卻發覺返工的真實情況,與想像中落差很大,然後發覺同學之間也有此問題,大家在揀工前也沒有想清楚,雖然見工時對方會跟你簡單講返工情況,但通常都只知大概,於是開始諗點樣可以未返工,就知道真實工作情況。」

與另一位中大同學、讀 Computer Science 出身的鄧宏立(Justin)傾起,他們忽發奇想用電腦來模擬工作體驗。Justin 當時是國際青年領袖組織(AIESEC)香港總部主席,聽到不少大學生畢業求職的難處,「好多 NGO 都會幫年青人做生涯規劃,例如安排 roleplay 讓年輕人了解工作真實場景,但就算僱主願意做,同一時段也只可容納有限人數體驗,如果求職人數眾多,肯定未必應付到。」

於是兩人三年前着手開發 Career Hackers 平台,讓職場經驗尚淺的大學生,在網上完成不同模擬任務,搶先體驗真正工作實況,務求在正式應徵前,先了解工作性質是否合適。

Justin 說整個流程限定在 1 至 2 小時內,「最初都是見客、做 PowerPoint 之類的任務,每間企業的要求也不同,我們預先訂製了大堆任務組件,給他們一張清單慢慢揀選。慢慢發現老闆也想測試員工的協商、辯論及發問技巧,於是我們也製訂了相關任務組件;當然也有時需要為企業度身訂造,例如有次 IBM 請程式員,要確保應徵者熟悉多種程式語言,於是要設定任務,讓他們利用不同語言編寫程式。」

靠人工智能做到人性化

Career Hackers 時常到各大院校或企業舉辦講座,既增加平台的知名度,也同步了解他們的需求。

Thomas 指出,無論對於僱主還是求職者,這做法都有一定好處,「首先從僱主角度,他們可以從中『揀蟀』,有使用 Career Hackers 平台的企業表示,從任務完成度已能掌握應徵人士的能力,不用像以往要安排幾輪面試先測試到對方能力,亦篩走大量不合適此工作的應徵者,更快可以請到人。而另一方面應徵者也從中知道公司業務範圍,以及平常要做什麼工作,知道份工是否適合自己做,最重要是以前大企業多數只考慮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但通過我們平台,會讓非名校出身的同學都有機會靠完成任務突圍而出。」

記者質疑如果有人想成功考入某間企業,而又知道對方採用 Career Hackers 平台,拿到任務攻略豈非很易入圍,Thomas 卻說原來並沒有任何攻略,「一來做完任務也要再參加面試,僱主只是靠任務表現篩選應徵者,最終取錄與否卻非單由此而決定。二來我們特別為平台加入人工智能,每個人去做任務時也有各自的旅程,AI 會分析你的決定再將劇情改變,並不像做 multiple choice 般有標準答案,最重要是做完任務,求職者是不會知道分數的,每間公司對應徵者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對任務表現的評估準則也不一樣,當中存在這麼多變數,相信很難出術。」

回想過去三年開發 Career Hackers 平台,兩位創辦人均認為設計任務並不困難,反而搵第一個客人才最難。「做教育科技跟從事金融科技、Web3 的初創不同,沒有那麼吸睛,也予人賺不到錢的感覺,所以不論搵客戶或搵投資者都較困難。起初不斷踫釘,游說 HR 員工去採用發現完全不可行,他們要向上逐層請示,太多行政上的阻滯;於是我們鎖定要『打大佬』,一定要接觸有前瞻性的 C-level 高層,才能事半功倍。」

為了可以見到這些管理層,Thomas 說不錯過任何 networking 的機會,與 Edu-tech 有關甚至無關的都照去,結果如願在一個物流科技研討會中,結識了 DHL 高層,成為他們第一位客戶,打響頭炮後就陸續有其他企業找上門,「最近有風投基金找我們合作,10 月底會到日本愛知縣到訪當地企業,希望能開展當地市場,令 Career Hackers 能夠衝出香港。」

撰文:張靜康

編輯:尹思哲

Tags : 流動置頂置頂
尹思哲

The author 尹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