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 4.0 (十):科技助維修地下喉管

維修地下喉管一直困擾許多公用事業機構,尤其如香港這個地下網絡密集的地城市,地下公用管道總長度達10萬公里,至少是路面長度的47倍,要建設和維修管道便經常需要在繁忙的路面上進行,對行人造成諸多不便。

要減少市民出行的不便,工程協調的工作必不可少,這可借助先進科技協助解決問題。美國新澤西州一個人口僅10萬人的小鎮Toms River,當地的都市公用事業管理局(TRMUA)幾年前有一個創新的嘗試,結合多種科技如地理資訊系統(GIS)、擴增實境(AR)、微型攝錄鏡頭、運動傳感器和可確定佩戴者相對地下管道準確位置的系統等,令工作人員可以看到混合現實世界與地下管道的走線圖。同時,現場人員也可透過免提操作的智能耳機與身處辦公室的工程師聯繫,以便交流訊息並同步執行指引。

一旦發現問題,例如注意到挖掘位置與其他喉管尤其高壓電纜太接近,負責人員也可即時指示工人停止使用重型機械,改為人手挖掘,與過去需要現場人員以電話召喚工程師親赴現場才能解決問題,效率不可同日而語。不過,使用這些先進科技的大前提,便要有準繩及數碼化的地理空間數據。

香港的基建資訊大致完好,但仍有部分私樓的渠圖不完整或已作改動,必須加以改善。管道是現代城巿的靈魂,有關當局務必要及早填補這些遺漏的空間資訊,以促進本港數碼轉型的步伐,提升城市整體的運作效率。

撰文: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鄧淑明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