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世界 (一) :全球以地理資訊研究新冠疫情

全球都以地理空間數據研究和分析病毒散播的軌跡和隱藏的故事。內地一群學者早於今年 2 月運用千多宗確診病例,分析患者年齡性別等特徵,以及曾到訪過的地方和時間,務求透過空間數據找出病毒迅速傳播的路徑、各省比例、武漢人跟非武漢人的分別,相關論文已刊於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新英倫醫學雜誌》。其後,美國、伊朗、南韓、巴西、以色列、意大利、西班牙、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學者,都紛紛採用這個分析方法研究當地病例。

有研究以 55 個意大利城巿為對象,試圖了解海洋的距離、緯度、人口密度、空氣污染水平、過去幾個月的天氣變化(包括溫度、濕度、風速、降雨日數等)等因素,哪些與疫情相關。結果顯示,病毒可能會在空氣質素不佳、風速慢和遠離海洋的地方加速散播。

GIS 助追蹤病毒傳播源頭

至於香港,近月爆發第三波疫情,其中源頭不明的個案甚多。香港理工大學獲政府撥款進行研究,當中便有運用地理資訊系統(GIS)建立新冠病毒基因數據庫,透過全基因組測序,加上分析患者的發病時間、位置和外遊紀錄,藉以找出社區傳播源頭。

現時,運用地理空間數據研究傳播性疾病,已越來越普遍,當局可更積極地善用這些數據,以協助尋找可緩和疫情的方案。例如不少專家都認為污水分析,可快捷地評估地區病毒和患者的數量,以便偵查隱形患者的位置。而早前,慈雲山出現了不少確診個案,若當局能檢驗該區每座大廈的污水,或可排除沒有帶菌者的大廈,使居民安心,還可以更有效地分配個人檢測的資源。

撰文: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鄧淑明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