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企業趨勢科技專欄

創科人才 (三) – 自我增值 迎接AI年代

人工智能 (AI) 能夠完全取替人類工作嗎?

   

最近,英國《金融時報》向大舉發展及運用AI的金融界作出問卷調查。調查以全球30間規模最大的銀行為對象,回應的23間銀行中,發現它們對AI的應用存有不同態度。好像有銀行聘用逾500員工拓展AI;卻有部份銀行僅用25人負責相關工作。此外,不同銀行投放在AI發展的預算差異也大,有北歐銀行每年預算只有500萬歐羅(約4,841萬),有美資銀行卻大手筆地投放5,000萬美元(近4億港元)。

早前歐美日大行曾揚言AI應用會削減大量人手,如日本第二大金融集團便稱要在十年內裁減三分一人手,花旗集團認為不岀五年,便有三成銀行職位消失,德意志銀行更表示AI會減省接近十萬員工中的一半。然而,根據《金融時報》的調查,絕大部分回應的銀行卻預期只有兩成人手被淘汰,情況不如歐美日大行高層所說。

這樣的結果並不為奇,因為直到目前為止,AI的投資與回報率仍是未成正比。顧問公司麥肯錫有數字顯示,從2013年至2016年全球投入AI研發的資金每年增幅多達四成,但創投分析機構PitchBook的數據顯示,只有一成以機器學習為主業的初創錄得盈利,而且只有一半收入可達5,000萬美元(約4億港元)。

事實上,目前的金融數據有限,數十年的股價資訊不足以影響AI機器學習成績,難以在現場實景發揮效用,更枉論要完全取代人類的工作。然而AI的發展一日千里,總有其成熟收成期,所以我們要努加把勁,趁這期間自我增值,以應對瞬間萬變的未來。

Dr. Winnie Tang

The author Dr. Winnie Tang

鄧淑明博士,太平紳士,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香港土生土長培育的資訊科技界企業家。鄧博士於九十年代創辦 Esri中國(香港)有限公司,專門推廣地理資訊系統(GIS)軟件和提供相關解決方案。鄧博士也是智慧城市聯盟創辦人及榮譽主席。除了GIS本業,鄧博士對ICT行業、電子健康、環境保育、初創企業及智慧城市等經常提出建議,並積極參與多個政府及民間組織,致力促進香港科技及社會事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