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明博士「浪遊 IT 世界」】數據大時代(一):你每年有 18 天給塞車消耗了

你上一次經歷塞車是什麽時候?根據荷蘭一家提供導航服務公司 TomTom 的調查,交通擠塞每天花掉港人半個多小時,一年每人平均虛耗 145 小時,假設每天工作八小時,塞車便浪費了 18 個工作天;而美國的塞車成本每年高達 1,600 億美元(約 12,448 億港元),令每人平均平白損失了 750 美元(約 5,800 港元)。

你上一次經歷塞車是什麽時候?根據荷蘭一家提供導航服務公司 TomTom 的調查,交通擠塞每天花掉港人半個多小時,一年每人平均虛耗 145 小時,假設每天工作八小時,塞車便浪費了 18 個工作天;而美國的塞車成本每年高達 1,600 億美元(約 12,448 億港元),令每人平均平白損失了 750 美元(約 5,800 港元)。

 

因此去年 12 月中政府公佈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六個智慧城市範疇之中,首先就處理「智慧出行」這個交通難題。其中重點是為市民,特別是司機提供實時交通資訊,措施包括「安裝車內感應器」、「在所有主要幹道安裝約 1,200 個交通探測器」。

其實,現今我們已可運用更佳更全面的方式,採集和更新交通資訊。統計數字顯示,香港人平均每人擁有超過兩部手機,故此坊間早有手機程式,共享實時路面情況,包括路上事故及其他危險狀況,不過,資料主要來自參與者,可以想像數據並不全面。香港如果能像外地般,結集並開放各個流動電訊商整合的手機位置資料,哪段道路通暢無阻,哪個地鐵站出了事故,不就一目了然嗎?

 

 

作者: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

鄧淑明博士

太平紳士,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香港土生土長培育的資訊科技界企業家。鄧博士於 90 年代創辦 Esri 中國(香港)有限公司,專門開發及推廣地理資訊系統(GIS)軟件和提供相關解決方案。除了 GIS 本業,鄧博士對資訊科技行業、電子健康、環境保育、初創企業及智慧城市等經常提出建議,並積極參與多個政府及民間組織,致力促進香港科技及社會事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