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初創企業科技專欄

票價平了、但人流少了 RISE 大會還會不會有第四年?

RISE 這個由 Web Summit 創辦人帶來香港的創業大會,不經不覺也已經第三年舉辦。筆者由第一屆開始採訪,見證很多香港初創公司由「興奮期待」到這屆覺得「不甚了了」,甚至在舉辦前已聽聞傳言指成績不太好而可能不再續辦,不禁覺得唏噓。

 

一如過往,RISE 大會在灣仔會展舉行三天,據官方數據指今年的參與總人數是 14,000 人,比去年的 8,000 人多了七成,比前年第一屆只有兩天的 5,000 人更是近三倍。但以連續來了三年的筆者的印象,今年絕不會是比去年多人,反而感覺更少人、攤位數目也更少。

筆者沒有在場外用人數錶計數,因此筆者答不出準確數字,但如果說今年只有 6,000 人進場的話,筆者會相信這數字。事實上,相比之前兩年要擠入 Main Stage 現場觀看 Keynote 演講的困難,今年就算是明星級的 Gary Vaynerchuk 及 Razer 創辦人陳民亮站台也沒有人山人海的畫面,實在無法說服筆者今年的人數比去年多。

攤位數量也是,去年攤位是排到出口那邊還有的,而且攤位也比較密集,要走過人海並不易,但今年就顯得較寬敞,沒有肩摩轂擊的情況。而一向歸類為 Alpha 的公司最多,去年即使沒有今年的一倍,也絕對比今年多出幾成。雖然走得舒服點沒有什麼不好,但從主辦活動的角度來看就不是這樣想了。

 

去年筆者在 RISE 遇過不少香港初創公司,也做了一次專題報導,當時香港初創公司對 RISE 成效已經抱有疑問。今年再問,情況更糟。有香港 Startup 私下透露,相比去年要花一萬港元才能入場,今年 RISE 入場費大減一半到 5,500 港元左右,理應更有吸引力,因此當入場看到沒太多人流的畫面也想像不到。

對方坦言,5,000 港元對正在燒錢的他們來說也是很貴,但重點還是有沒有用,如果效果超卓當然不介意正價,但 RISE 卻似乎不是。他也明白投資者不會單在活動上見面談談就會願意投資,因此他每年進場也只是收集外國記者和投資者的名片,事後再繼續聯繫。但他直言去年在現場收集到的比今年多,甚至有對象私下說「只是借身份入場」,這就叫他啞然。

他認為 RISE 大會沒大家想像中對本地初創公司有很大幫助,如果要接觸投資者,其實有更多的場合和機會,不一定要在 RISE 這兒。他自己就正計劃到中國近期另一個科技博覽,由於主題更集中,因此吸引的投資者也正是在找這領域的公司,成功獲得投資機會反而更高。

 

當然如果只問一家香港公司並不公平,因此筆者也問了一家來自新加坡的初創公司。他直言近年新加坡也舉辦愈來愈多類似的創業活動,但也有很大的人流差距,很視乎主辦單位的號召力,以他個人觀察來比較,今年 RISE 並非見過最熱鬧的,只是一般的水平。

但既然新加坡也有那麼多,為何還要過來香港?他表示主要為了鋪路進入中國市場,希望在香港的 RISE 大會遇到合適的中國投資者和引路人,方便日後在中國發展。他坦言新加坡也不缺投資者,但香港較近中國因此較易接觸到中國投資者,這是 RISE 對他們的吸引之處。

當問到是否已經遇到適合的中國投資者,對方不置可否,未有證實,只表示已接觸到潛在的投資者和合作伙伴,仍然需要時間讓雙方了解更多才知是否適合,但就表示對此樂觀。至於會否明年再參加,他指要視乎業務發展階段是否有融資需要,否則還是專心在產品開發上會更好。

 

這家新加坡公司其實很坦白,就是他們並不是對香港市場有興趣,香港只是進入中國市場的踏腳石。2015 年首次舉辦 RISE 大會時就曾引述《紐約時報》報導,指主辦單位在愛爾蘭舉辦的 Web Summit 大會,一年可為都柏林帶來 2,000 萬歐元的商機。RISE 大會有沒有為香港帶來這種效果?

去年筆者的專題報導指出,RISE 大會比較適合已有一定規模的初創公司,尤其是已有產品、只等待更多資金擴張的初創公司,因此愈成熟、愈具規模的初創公司對 RISE 的評價也愈高。而在 RISE 大會期間對香港初創公司最大消息,就是 DayDayCook 獲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的一億元人民幣 B 輪融資,而這事當然不是在 RISE 現場發生。

雖然筆者好像一直唱淡,但筆者其實希望香港初創社群有更大發展,RISE 的成績並不能代表到香港初創環境的好壞。反而筆者覺得 RISE 應該再改良一下大會的項目和設計,是否需要有更多特定主題,尤其針對有意打入中國市場的公司和投資者做更多配對。畢竟初創公司需要的並不是一個展位,怎樣促成投資機會才是關鍵。

 

Catabell Lee

The author Catabell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