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今天香港收視率最高的不是 TVB,而是 Facebook 的話,應該沒人會反對。Facebook 數據顯示,港人平均每天會花 95 分鐘看電視,但花在手機、電腦和平板上就合共 357 分鐘,比電視多接近四倍。投放在數碼平台的廣告將比電視廣告更有效益,但要令廣告主更有信心就需要獨立的廣告收視調查機制。
助企業提升 Facebook 廣告績效管理
香港人上網時間比看電視多,而上網時更多流連 Facebook 等社交媒體,因此如果要投放廣告的話,網上數碼廣告的效益一定比電視廣告好。數碼平台的其一優勢是更易追蹤廣告收看次數,相比無人知道電視機前面有沒有人,數碼廣告相對就能確認點擊和收看時間,廣告主也更易掌握到效益。
但問題是數碼廣告成效其實只是平台單方面提供數據,對廣告主而言只能靠一個「信」字。即使平台未必存心造假,也因為大家對效益的詮釋方式不同而產生很多誤會。今年 9 月時 Facebook 就承認影片宣傳效益被嚴重誇大,過去兩年高估了影片廣告的效益達六至八成之多。
Facebook 承認之前計算時只會計算停留在影片 3 秒鐘以上的用戶,而當用戶願意停留 3 秒鐘以上,本身已有很大動機點擊廣告內容,因此令廣告成效的數字被高估。在 Facebook、Google、YouTube 等網路平台主導的今天,廣告主很難有其他選擇,而高估效益只會削弱廣告主的信心。
深化多屏策略、引入 DAR 提升數碼廣告公信力
因此一個相對獨立的廣告收視調查機制就非常有需求。正如電視收視率也要靠尼爾森的收視調查來提高公信力,Facebook 亦與尼爾森合作推出「數碼廣告收視率」(Digital Ad Ratings),從而提升廣告客戶對數碼廣告平台的信心,2011 年起已在全球 20 個市場推出,而明年亦會在香港推出。
Facebook 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梁幼莓在上周的記者會上表示,網民會在不同平台上使用 Facebook,因此未來會深化「多屏策略」,針對不同平台提供更佳使用體驗的廣告服務給客戶,甚至協助客戶與廣告公司製作更適合於手機或電腦上的 Facebook 廣告,提高廣告效益。
而由於不同屏幕的體驗不同,計算廣告收視的方式也會有分別,測量收視時怎樣排除重覆收視,怎樣計算觸及率和接觸頻次也需要更精確的統計。而尼爾森的數碼廣告收視調查就能協助廣告主、廣告代理與網站,都能更精確地掌握並提升在不同數碼平台的廣告接觸率。